國安法時代,香港電台正一步一步被中央「全面管治」。但當我們回到 90 年代初歷史時空,發現港台曾經有「自主」的選項。引述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的回憶錄,1986 年就有港台公司化的打算,雖然受到醫管局公司化及六四事件延誤【註一】,但當初志在必行的公司化計劃為何一直未能落實,93 年計劃更被擱置下來,當中討論及協商過程一直鮮為人知,成為其中一個香港回歸前重大的歷史謎團。而剛剛 3 月尾,英國外交部新鮮出爐解封一份有關港台公司化的英國解密檔案(1992 FCO 40/3541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corporatisation)【註二】,透露出當初中、英、港英之間曾經就港台公司化進行一番政治角力,嘗試為這個「消失」的歷史選項解謎,重溫歷史選項亦為現時港台被整治帶來啟示。

“當初志在必行的公司化計劃為何一直未能落實,93 年計劃更被擱置下來,當中討論及協商過程一直鮮為人知,成為其中一個香港回歸前重大的歷史謎團“

港台公司化的六四轉捩

而翻查一份 2019 年解封關於港台公司化的英國解密檔案(1991 FCO 40/3278 Future of Hong Kong: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Board of Governors’ Bill)【註三】則可以重現當時 80 年代尾港台公司化的背景。早在 1984 年,香港成立廣播檢討委員會(Broadcasting review board),對香港廣播政策進行整全的檢討,翌年已經提出港台公司化的建議,但港英政府一直遲遲未有正式落實。而當時中方的焦點正放在香港政制改革討論上,並沒有反對及質詢委員會的報告建議內容。可見,當時港台公司化一事更多被視為港英的內部事務,沒有引起中英兩國的關注。

緊接六四事件,行政局於 1989 年 7 月正式聽取檢討委員會的建議,事隔四年,「突發」推動港台公司化的改革。在此時推動公司化決定亦引發英國外交部的關注,時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高德年(Anthony Galsworthy)於英方內部電報中表明聽取行政局的意見,盡可能全面推行公司化為求確立香港電台的編輯自主,並解釋現在重推公司化的原因並不意外,因應當年情緒氣氛,行政局的看法亦因而有所轉變(not surprisingly, in the emotional atmosphere of that time their views had changed)。其後,英國外交部亦對中方反應進行內部風險評估,從中透露出中方一直視香港電台為政府喉舌(mouthpiece),因而,港台公司化其一目的是為了擺脫中方操控(ultimately to keep it out of Chinese hands (in fact, of course, this is not too far from the truth))。可見,香港電台公司化的轉捩點正是由於六四事件的發生,明顯為了避免 97 後中方干預。

誠然,假若那時 80 年代「靜雞雞」通過公司化的話,在現時「假新聞法」時代,公司化後的港台或許同樣難逃被整治的命運。但無可否認地,公司化可使港台在人手營運、財政、編輯上可更自主,當面臨政治打壓時,仍可留有更大的周旋及角力空間。

“無可否認地,公司化可使港台在人手營運、財政、編輯上可更自主,當面臨政治打壓時,仍可留有更大的周旋及角力空間。“

借管理之名ㅤ行自主之實

 

六四事件後,港台公司化明顯有政治化的意味,英方亦預期中方會反對方案,因為內部判斷過屬於行政制度的改革。因而,英方提出以「改善管理及財政」為推銷港台公司化的策略,藉以轉移中方視線。1990 年港英政府聘請國際著名顧問公司麥健時公司 McKinsey & Company 對港台公司化進行兩次財政評估,並提出在組織結構、人手編制、財政上如何改革的建議,檔案中亦有兩份顧問報告原文存檔。

當時 1991 年 11 月,英方向中方「摸底」港台公司化一事前夕,特意要求英方經濟顧問幫助「執漏」顧問報告,尢其經過玫瑰園機場計劃爭議,明白到中方會利用財政漏洞(the Chinese were able to pull holes in Hong Kong’s economic arguments)攻擊港台公司化一事。有趣的是,英方經濟顧問 M.M. Courtney 向外交部坦然這些顧問報告早有前設支持港台公司化,並被要求建議如何公司化(The decision in favour of corporatization had already been made, and they were asked to recommend on its structures),更講明報告中沒有提及其他選項比較公司化更「慳錢」,所以「有利政府財務狀況」似乎並不是一個選擇港台公司化的準則(The projected financial savings are a welcome part of their recommendations, but are not, as I read the report, supposed to be the criterion for choosing corporatization),而不是一份全面經濟評估(fully fledged economic appraisal)。可見,所謂「國際權威」的顧問報告明顯只幫港英政府「背書」,嘗試填補時常被中方攻擊的財務漏洞。

“所謂「國際權威」的顧問報告明顯只幫港英政府「背書」,嘗試填補時常被中方攻擊的財務漏洞”

這種遊說策略明顯嘗試避開政治問題的討論,打算以「經濟效果論」向中方推銷公司化。回到今日,香港電台清算報告也許運用類近談判策略。而同樣以「管理」為由,背後的政治目的卻南轅北轍。

“回到今日,香港電台清算報告也許運用類近談判策略。而同樣以「管理」為由,背後的政治目的卻南轅北轍“

誰主港台

當時港台公司化已經正式制定出審議時間表,在 91 年 10 月英國外交部內部電報往來中,港英政府行政局一方多次強調,不想在中方反對之下「跪低」擱置計劃,這樣會形成港英政府「跛腳鴨」(lame duck)形象。雖然在英國外交部眼中,公司化不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life and death matter)。在港英堅持下,而其後 11 月時任英國外交部香港事務部主任的李基茨勳爵(Lord Peter Ricketts)向英方明言即使遇上中方的反對,但不應阻止港英政府公司化的決定(despite the likely Chinese reaction, we should not stand in the HKG’s way)。

然而,看似志在必行的公司化為何最後在 1993 年擱置,今次最新解封的英國解密檔案(1992 FCO 40/3541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corporatisation),當中仍有不少內容仍未解封,而且中英雙方就中英聯絡小組中具體談判會議紀錄基本上仍然保密,但透過參考英方外交部、港英政府之間電報往來,或能重現出當年中英雙方的政治考量,可以窺探英方為何會有這個轉向。

按照早前英方內部評估,早就預計中方會明確表示反對,更推斷中方會對外聲稱公司化將改變現時政府架構(such a change to the government structure would be in breach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第 16 條,並影響對香港前途的繁榮及穩定。然而,英方認為對於公眾市民而言,這種「維持現狀」理據對於市民大眾頗薄弱(rather weak public position),這種預判或加強英方推動公司化的信心。

“英方認為對於公眾市民而言,這種「維持現狀」理據對於市民大眾頗薄弱(rather weak public position)”

英方分別 91 年 12 月及 92 年 1 月向中方「摸底」,中方不單止打算將港台公司化放到中英聯絡小組枱面討論,更發動黨媒輿論攻擊港英。而引述檔案中黨媒《大公報》的報導評論,中方明確質疑港台公司化目的是反對中國,更將公司化一事連繫到具爭議的玫瑰園機場計劃項目及終審法庭成立(RTHK’s corporatization could well develop into another political row reminiscent of the new airport and CFA controversies),變相將港台搬上香港前途問題的重要政治議程。

根據最新解密檔案中的一份疑似英方內部評估顯示,當時英方明顯將公司化與其他前途大事一併考慮,並不想由於這些小事(港台公司化)剌激到中方,特別新機場的融資問題仍未解決(We do not want to press ahead with minor irritants with the Chinese while the major issue of airport financing remains unsolved),所以「建議」港英政府不值得這樣做(not worth the candle)。可見,最後公司化的失敗或是一場中英雙方政治博奕(trade-off)結果,港台只是當時可被利用的政治協商籌碼。

“最後公司化的失敗或是一場中英雙方政治博奕(trade-off)結果,港台只是當時可被利用的政治協商籌碼”

在中方一輪猛烈的攻勢下,到 92 年 5 月英方明顯放軟口風,當初不阻止港英推行港台公司化的英國外交部香港事務部主任的李基茨勳爵(Lord Peter Ricketts)認為應該聽取港英行政局的意見,公司化一事將交由下一任港督彭定康決定。

揸盡港台的「剩餘價值」

港台故事未完,本以為港台公司化會在中方反對而告一段落,但從英方外交部、港英政府之間內部電報來往顯示,當時 1992 年不單港英行政局及英方內部普遍認為港台公司化似乎「已死」(it looks as though RTHK corporatization is effectively dead),但英國內閣大臣卻不同意馬下擱置公司化(we should not drop the corporatization of RTHK now)。而拖延的背後考慮卻是港台公司化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協商籌碼」(bargaining counter),不應該輕易放棄(discard lightly)。英方有意揸盡港台公司化的「剩餘價值」,繼續與中方周旋,或以換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直至 1993 年,港督彭定康宣佈正式擱置。因而,長達八年的爭議及擾攘更能突顯港台公司化作為籌碼的價值,亦能解答港台公司化為何一直被拖延的部份歷史謎團。

“長達八年的爭議及擾攘更能突顯港台公司化作為籌碼的價值,亦能解答港台公司化為何一直被拖延的部份歷史謎團”

昔日港台公司化一事絕非單是內部效益管理的問題,亦不單是政治干預,更多是牽涉中、英雙方的政治角力及博弈。在全面管治下的香港,香港電台正被中央一步一步整治,淪為中方預想的政府宣傳工具。因而,現時更有必要檢視港台的前世今生,或有助理解現時港台的公共廣播的定位及其政治價值,對於判斷將來港台的命運尤其重要。

 

#誰「煮」港台
#難逃一劫
#歷史平行時空

參考資料
【註一】歷史的陰差陽錯:張敏儀憶港台公司化
【註二】1992 FCO 40/3541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corporatization
【註三】1991 FCO 40/3278 Future of Hong Kong: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Board of Governors’ Bill

🙆‍♀️ 研究到底 月捐支持民間研究工作

🌪 FPS ID:5390547
🎩 HSBC PayMe 捐款支持

👣 Follow Us

 

原刊於本土研究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