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4 歲男童上周六(15 日)確診,之後由於其密切接觸者都沒有感染,且男童入院後病毒檢測及抗體都是陰性,因為被懷疑是「假陽性」。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今日(20 日)視察外判檢測商金域檢驗,及政府的公共衞生化驗所後,解釋指兩個化驗室都運作良好,相信沒有污染情況,且港大在再化驗下確認男童不是「假陽性」。他提出兩個可能,稱男童可能是今年一月曾染病,檢測到的是殘餘病毒;亦可能是男童同時感染到新冠病毒及另一款病毒,在病毒干擾下,令新冠病毒量低,及沒有抗體。他直言不知道是哪一種原因,但同意第一種原因機會「大少少」。

袁國勇今日先後前往金域檢驗的實驗室,及政府的公共衞生化驗所視察,他之後表示,兩間化驗所的水平都非常高,指由樣本怎樣進入化驗所,到如何測試,如何製作報告等過程,都已詳細了解一次,認為找不到有假陽性的情況出現。他提到,4 歲男童在入院後,仍有發燒、鼻水等病徵,但發燒一兩天後,便開始出皮疹,之後開始退燒。他指,新冠病毒很少會引致皮疹,「有,但係好少」,因此起初懷疑是「假陽性」。

他續指,但在經過考察後,確認化驗過程沒問題。他又說到,港大亦再次檢驗過男童最初的陽性樣本,同樣驗出陽性。袁國勇解釋,港大所用的 RTPCR 測試,同其他兩間化驗所不同,「我哋基因測試位置,基因圖譜上完全唔同。」但仍然在樣本中,找到 10 個位置與新冠病毒吻合,因此認為「大家唔使再拗」、「相信呢個病人樣本入面係真陽性」。

強調現階段「安全行先」 視為確診處理

至於男童到時何時感染,及為何病毒量會如此低,又沒有抗體,袁國勇提出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是男童在今年一月已經感染,但一直沒有病徵。他指男童會居住的白田邨第 13 座,在今年一月曾有病例,「佢(男童)係(住)1025 室,但一月,418 室有人(確診者)出現咗。」他又說,確診者若沒有病徵,也有約 19% 的人不會產生抗體,同時可以在呼吸道一直釋放病毒殘餘,「有人可以(繼續釋放)6 個月都得。」因此男童可能是因為其他急性病毒感染,令他被發現。

袁國勇回應記者時補充,殘餘病毒基本上不會感染到他人。

第二個可能,是男童同時感染兩款病毒,即新冠病毒與另一款病毒,「當兩個病毒同時感染佢,就叫病毒雙重感染,會引起病毒干擾。」可能因此壓下了新冠病毒的病毒量,同時令抗體沒有產生。

有記者提到,若男童視為確診者,本地只是零確診 4 天,但若是舊個案,即第一種可能,本地便是 26 日零確診,袁國勇也說,若是舊個案當然好,但強調要「on the safe side」,「唔可以就咁就當佢唔係」,會做更多研究去確認。

但在記者追問時,他亦同意「我都覺得,可能係之前確診,呢個機會大啲」,但重申在這一刻「我都唔知」,「我哋做傳染病都係用安全角度去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