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堅告急 關鍵一席要靠碳稅
【文/馮健鏗】
肺炎重創全球,拖累各國政府陷入財政危機,要解決公共行政的燃眉之急,自然有「開源」和「節流」的迫切性。恰巧全球刮起「減碳」之風,倒不如借東風去推碳排放稅,既能推動環保,也能增加庫房收入。
全球政府的財赤程度,可看看世界銀行的資料。當中提到疫情擴散前,近半數低收入國家就已陷入債務困境或面臨高債務風險,幾乎沒有財政空間去支援受影響最大的貧困弱勢人群。去年 4 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更提出「暫停償債倡議 (DSSI) 」,呼籲暫停最貧困國家的債務償還,使他們得以騰出數十億美元,集中資源對抗疫情。
回到香港,以往政府推行不利商界的政策,總會遇到不少阻力,但碳稅不一樣,政策除了緊貼國情、與鄰國看齊,相信也會獲得 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和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sation) 做得好的商家支持,畢竟這是大勢所趨。
再看看別國,單是亞洲,日本和新加坡就已正式實施碳排放稅,跑贏仍在迷戀 good old days 的香港政府。新加坡於 2019 年開始向國內主要碳排放者徵稅,涵蓋總碳排放量的 80%;又計劃向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或超過 25,000 噸二氧化碳當量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CO2-e) 的所有廠房收稅,而去年則參考 2019 年的排放量進行徵收。在第一階段(2019 至 2023 年),每噸 CO2-e 會課徵 5 坡元(約 29.4 港元)的碳稅。
香港的經濟結構,其實與新加坡頗為相似,沒有太多高耗能產業,大多數溫室氣體排放皆由電力產生。根據環境局數字,香港的總能源消耗中,電力佔超過 50% ,當中約 90% 用以供應建築物(總數超過 4 萬幢),相當於約 60% 的溫室氣體排放。換句話說,若要為特首林鄭和財爺陳茂波一手造成的結構性財赤「埋單」,碳稅可謂一張為政府開源的「好牌」,既配合「施政報告」提及的「2050 年的長遠減碳目標」,也能符合中國 2060 年碳中和目標。
而且碳稅具經濟效益,不少國際級政治人物和經濟學家也開綠燈,如候任美國財長耶倫 (Jenet Yellen) 、聯儲局前局長伯南克 (Ben Bernanke) 及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Greg Mankiw 等,也先後提出對碳稅的看法,並認為這是解決碳排放最直接的方式,形容為「對氣候變化的自由市場反應」。
開徵碳稅的好處是幫助全球踏上「永續」之路。根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巴黎協定」,所有參與國同意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 2 度以下,最好是攝氏 1.5 度。這協定本來就是知易行難,絕不容易,但考慮到去年極端天氣多多,全球暖化已是全球公認的生態危機,人類似乎也初嘗生態惡果。
碳稅,其實只是第一步,像日本這種重視生態文明的國家,除了搞碳稅,也早已成立碳額度交易市場「東京 ETS」,監管東京的辦公樓和工廠,所有大型商廈均參與其中,不達標的建築物擁有人將被罰款。不過對於香港來說,這比碳稅更難執行,政府還是應該先為碳定價,做好第一步。
作者簡介:特許 ESG 分析員,游走公共政策、科技、金融、媒體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