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歲男童屬「真陽性」 袁國勇推測診所接種疫苗致環境污染 料終無法找到答案
一名 4 歲男童上周六(15 日)確診,但男童入院後病毒檢測及抗體都是陰性,被懷疑是「假陽性」。男童確診前曾在 5 月 12 日向私家醫生楊超發求醫,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今日(20 日)視察其診所,估計因診所為市民接種科興滅活疫苗,疫苗內的殘餘核酸污染環境,並污染深喉唾液紙杯,男童吐口水時將核酸帶至樣本樽。
袁國勇昨日已提出男童可能在今年一月染病,檢測到的是殘餘病毒;或因同時感染到新冠病毒及另一款病毒,在病毒干擾下令病毒量低及沒有抗體。他指,至今提出 3 個可能性,但由於無法排序完整的基因圖譜,預料最終是無法找到答案,但相信本港已經「清零」。
袁國勇:料男童因感染玫瑰疹致發燒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今日下午視察楊超發診所,懷疑由於該診所提供科興疫苗接種,該疫苗是一種由已殺死的病毒製成的疫苗,但仍有殘餘核酸。他估計,當楊超發為其他病人接種疫苗後,手套的殘餘核酸污染深喉唾液樣本包中的表格,其表格放置入袋後,再污染深喉唾液紙杯,當 4 歲男童吐口水時,便將紙杯的殘餘核酸帶至樣本樽,造成「真陽性」情況。
袁國勇指,現時事件中至少有 3 個原因解釋如何導致「真陽性」,但由於病毒基因太少,無法排序完整的基因圖譜,因此預料最終是無法找到答案,但會比較傾向是病人一月時已受到感染,但一直沒有病徵,體內間歇性有「復陽」情況,因此亦認為「應該真係已經清零,睇牌面機會大啲。」
至於為何男童會有發燒,袁國勇稱病人的血清,發現「人類皰疹病毒第七型」,亦即「玫瑰疹」,男童亦出現類似病徵,包括發燒、喉嚨紅腫、流鼻水,發燒後出現皮疹等,因此相信現時出現的病徵未必與新冠病毒有關。
男童 5.12 曾向楊超發求醫
4 歲男童居住何文田怡景大廈及石硤尾白田邨第 13 座,每周會有一半時間在兩地方居住,就讀何文田自由道漢師幼稚園(龍總) K1B 班,平日會乘搭 12 號綠色小巴、的士或 104 號巴士上學放學。男童 5 月 12 日最後一日上課,同日晚開始發燒及喉嚨痛,於青衣楊超發醫生求醫,給予深喉唾液樣本樽。
袁國勇昨日提出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是男童在今年一月已經感染,但一直沒有病徵。他指男童會居住的白田邨第 13 座,在今年一月曾有病例,「佢(男童)係(住)1025 室,但一月,418 室有人(確診者)出現咗。」他又說,確診者若沒有病徵,也有約 19% 的人不會產生抗體,同時可以在呼吸道一直釋放病毒殘餘,「有人可以(繼續釋放)6 個月都得。」因此男童可能是因為其他急性病毒感染,令他被發現。
第二個可能,是男童同時感染兩款病毒,即新冠病毒與另一款病毒,「當兩個病毒同時感染佢,就叫病毒雙重感染,會引起病毒干擾。」可能因此壓下了新冠病毒的病毒量,同時令抗體沒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