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狂潮:香港流行文化台前幕後,用自己方式戰鬥
一共 15 集《Error 自肥企画》,在一片掌聲和連串勉勵(「戰勝荒謬」、「尋找價值」、「不要逃避」、「不斷嘗試」)下落幕,我和很多觀眾一樣,笑破肚皮,又眼泛淚光。
過去三個星期,很多人重拾準時坐定定睇電視的樂趣(不然會在社交媒體被洗版式劇透),有朋友連日同時開著七個 YouTube 視窗,把節目主題曲日播夜播,只求將點擊率推上 150 萬(及令 Mike 找數);有朋友廢寢忘食,兩日內煲完兩季《花姐 Error 遊》,連同為「無制限」團隊炮製的 《美女郊遊遊》、《大海男兒》的汁都撈埋……
混入名為「格仔 mike 導絕對應該有應援會」的網上群組,有熱心網民從《全民造星 1》地氈式搜索 Mike 等人的青澀臉孔,有自虐網民(男的)索性舉手請求一試「死亡行星」的滋味……毫無疑問,這是香港流行文化氣勢又一股狂潮。
至於浪潮的起點,是 Error、Mike 導(及無制限 OT 編集團),還是整間 ViuTV?值得細講。
正如當年毛記分獎典禮講「老母」也被左報指控「荼毒青少年」,每次流行文化狂潮翻起,總有衛道之士衝出來指點江山,重整道統。這次我們聽到查小欣說《Error 自肥企画》因「大玩低俗、不雅的內容」而受歡迎;屈穎妍炮轟真人騷「禮崩樂壞」,年輕人盲目追捧(「管它的節目是什麼質素」),只因要杯葛無綫。
慢著,真的這麼簡單嗎?
深究下去,還有許多問題值得仔細發問 —《Error 自肥企画》節目經費有限,橋段山寨,為何能令大學教授至販夫走卒一樣雙眼發光,又喊又笑?Error 擺明不是 Mirror,四子出道第一天定位已是「騎呢 Cam 爆男子組合」(見「全新男團 ERROR 發佈會」短片),兩年後今天為何變得人見人愛?香港觀眾多年來習慣在台前追星,如今為何一反常態,矢志走入後台,探究花絮?
眼前整個浪潮,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時代:2021 香港需要什麼綜藝?
作為綜藝節目,ViuTV《Error 自肥企画》大獲成功,某程度上很諷刺 — 對 TVB 而言。
眾所周知,不同地方孕育不同地方的綜藝,當中滲雜了不同文化特色。全球化媒體環境下,香港人對鄰近地區的綜藝,由《康熙來了》到《無限挑戰》、《Running Man》到《中國好聲音》,都如數家珍;唯獨對於自己家門生產的綜藝節目,很多香港人(尤其近十年沉迷過中韓日台綜藝的) 一直提不起興趣,甚至慨嘆:為何香港一直沒有好的綜藝?
這句話,我不完全同意。因為香港電視台的綜藝節目,有過一段打動人心、俘虜民意,甚至聞名於世的輝煌歷史。
說的是 TVB《歡樂今宵》,始於開台的 1967 年,原型為澳洲清談節目,移植香港後碰巧將當時平民夜總會式大笪地文化,升格為偏向中產階級的電視趣味。再遇上粵語片式微,梁醒波等大量藝人湧入電視,這個「大笪地」的表演者,粒粒皆星,教人開眼。這個以現場直播為賣點的節目,於是穿透無數家庭,大眾認識三毫子小姐、大鄉里、大眼雞、掃街茂、占士懵、犀利平,以至見「EYT 藝人」有如摯親;百姓幾十年後聽見「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下」,仍然心情翻滾,開心記憶返埋嚟。
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這段往事可能難以理解。但一個香港電視節目能長壽到創下當時最多集數綜藝節目的世界紀錄(橫跨 27 年,共播映 6,613 次),必有其原因。不止因為諧星搞笑、表演精彩,而是節目形式、內容,切合當時(主要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氛圍。
廣大香港觀眾正需要這種大笪地式綜藝,當時。
每一個當期流行的綜藝,都有它背後的社會脈絡、時代背景。反過來說,同一樣綜藝形式,放在不同時代背景裡,可以有很不同的效果。
TVB 最近正是最佳示範。
今年 3 月(正是《Error 自肥企画》爆紅前一個月),TVB 在曾志偉、王祖藍回巢任高層下,首炮舉行「超級綜藝 隆重登場」記者會。該記者會因藝人惡搞「薑蓉」事後引起熱話,但同樣值得留意的,是高層曾志偉介紹重頭節目《開心大綜藝》時的發言:「(我哋)希望同香港市民同步,齊齊了解香港發生咩事…用開心的形式」,「希望大家睇出我哋心意」。
《開心大綜藝》是怎樣的一個節目?首播後大家就知道了 — 以現場直播為賣點,內容有模仿(如王祖藍扮林鄭、盧宛茵扮衛蘭)、歌舞(Supper Moment 與胡楓合唱《舊歡如夢》)、集體遊戲、明星訪談……看起來很眼熟?
對,最直接形容就是 2021 年版本的《歡樂今宵》(EYT)。
無綫將 EYT 奉上神枱,定期參拜,從不是新鮮事。四年前因工作關係曾走訪幾間電視台幕後,其中無綫綜藝節目 PA 便說,時至今日每當構思新節目,總有資深監製、編審的開場白是:「我哋以前做 EYT 的時候,會咁咁咁 …」 又例如開會度橋,當後生仔提起有趣點子,會有前輩回應:「哦!即是當年 EYT 乜乜劇場囉!」又或者,「以前 EYT 的笑話好笑好多啦!」
搞創作,經驗有時是大包袱、絆腳石。於是《歡樂今宵》 停播多年仍不停借屍還魂:2007 年有《再會歡樂今宵》,2017 年有《我愛 EYT》,2021 年則是《開心大綜藝》— 稍為變奏,但換湯不換藥,直到永遠。
翻炒經典不一定有問題,但關鍵是《歡樂今宵》式綜藝,在 2021 年香港,是否如曾志偉在記者會所說,仍能與香港大眾情緒同步?
對於部分仍停留於昔日香港的觀眾來說,這種節目或許仍能讓他們笑得開懷(別忘記《開心大綜藝》收視也有廿點);但對真實地活於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尤其稍為年輕一輩)來說,這種綜藝的吸引力恐怕趨近於零(如果不是負數的話)。
原因顯而易見。
那麼,真正呼如此時代空氣的香港人,究竟需要怎樣的綜藝?
一個字:真。
***
前傳:電視真開始
事實上,ViuTV 未開台,已特別強調一個「真」字。
2015 年 10 月,ViuTV 宣布開台的發布會,藍色大螢幕上打著五個大字:「電視真開始」。會上播放了一段宣傳片,片中借用幾位老人家的聲音,勾勒香港大眾對電視的慣常想法:「睇電視最緊要就係睇劇」、「最好買晒外面的大製作返來播啦」、「新電視台當然要有電視大樓」、「挖埋識做戲的藝人過來」、「要成為大台」。
對於這些舊聲音,這家新電視台的答案卻是:我們無意遵照以往方程式,反而想做些顛覆電視的事。
這場電視革命的重點正在於「真」。因此由 Day 1 起,ViuTV 已主打「實况電視」(「最有戲劇性的不是戲劇,而是現實生活」),比如旅遊節目、真人騷。他們說,這些真人將會比以往電視劇的人物,更有人性、更多矛盾、更加吸引。
ViuTV 的發音跟「Real TV」相近,開台以「電視真開始」為 tagline,看來不是偶然。
2016 年 4 月正式開台,頭一兩年,ViuTV 炮製過不少實況節目,由《跟住矛盾去旅行》、《G1 格鬥會》到《脫獨工程》,皆曾成為流行熱話。它的創意與活力,香港人亦有目共睹。
但大眾同樣有目共睹的是,及後一段時間,這些「真人騷」一度無以為繼。2017 年也曾訪問 ViuTV 一些幕後人員,其中一個綜藝節目的撰稿員形容,大家最初為度橋瘋狂開會、為製作浪擲青春,但隨著開台一年、做過幾個真人騷後,不少非常有火的同事相繼出現疲態。「不是不想做,亦有心做,但就是覺得好累。」加上製作時間愈來愈少,每每像「跳火車」,「有些事未去到最好,但照畀佢過。因為你趕住出街,無計,一定要去。」人人 burnt out,質素、創意自然下跌。
另一問題是資源匱乏,每集節目製作 budget 只有 10 萬元,偏偏場地、藝人、道具、拍攝隊伍,樣樣都要錢。最受影響一環,通常是出鏡人選。「老實講,香港藝人愈來愈不重視本地市場,他們上大陸一個 show 十幾廿萬,你請佢參加真人騷,佢肯呀,但你畀唔畀得起錢?」某 ViuTV writer 當時說。
那麼改找素人出鏡?更難。當時也訪問了一個負責為真人騷節目物色參加者的工作人員,她訴說過程辛酸。「香港人根本未接受到真人騷,他們總覺得上鏡是一件被人屈的事,無所事事的人才會上鏡;又有好多人覺得,一上鏡就會被起底。」以上加起來,正是當年 ViuTV 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創意乾涸,真人難尋,「真人騷」還能從何做起?
直至整個 ViuTV 發展的轉捩點出現:2018 年的《全民造星》。
看似以選秀包裝的節目,真正本質卻是呈現參賽者「追夢」過程的「真人騷」。60 集《造星》,讓觀眾同時看到 99 個真人(在鏡頭下的)個性、成長與矛盾。人數眾多,故事眾多,總有一些能挑起觀眾的真感覺。
當中包括後來成為 Error 的四子 — 一個身形肥胖卻舞技驚人(我見識少,這是人生第一次看人用肚腩跳舞),一個樣子平凡但有點才華(「魚蛋」表演令評判頭痛,卻有時代意義),一個身材高大但觀眾完全唔知佢咩料(除了記得他跳舞時下巴以下所有器官都乏力),還有一個像 MK 街童遠多於像香港明星(葉競生不算是明星吧)。
未正式入行,在《造星》鏡頭下 Error 四子各自已是個有血有肉有個性還會行走的「真人騷」。
***
台前:Error 正是真人騷
2019 年 10 月 2 日,旺角麥花臣,《人到中年 口不擇言》ERROR 道歉招待會(這是 Show 名),Error 的「團隊好友」游學修上台曾講了一句話:「如果 Mirror 是一個奇蹟,Error 就是神蹟。」
為何 Error 是個神蹟?一方面,如游學修所言,香港年輕人像生於錯誤時代,做乜錯乜,像永遠扭轉不了宿命,追不上前輩步伐,阿 Dee、保錡、肥仔、193,注定不是劉德華、陳偉霆、曾志偉、苗橋偉;另一方面,作為新組合,他們也不是 Mirror,符合歌精舞勁等傳統偶像定義。
像游學修說 Error 四子「岩岩巉巉」、「燕瘦環肥」,全屬 fair comment。
當說 Mirror 的 Alton 也在台上反問自己和 Mirror 憑什麼走到今時今日,同樣問題也適用於 Error — 他們憑什麼?
真誠,就是 Error 在此時代走紅的最大本領。
以《自肥》為例,大家對四子的真性情,早已見怪不怪。以遊戲環節為例,粗口橫飛是基本,為求勝利不擇手段是常態,被死亡行星侵襲前面容扭曲,更是家常便飯。
但在看似無聊的遊戲以外,節目有更多環節銳意呈現 Error 四子真實一面。
像阿 Dee,構思《鹹濕荒島俏博士》看似只為睇女、低俗、博出位(以屈女士視角),實質他卻看來享受學習野外求生的技巧,以至做香港電視台未做過的事的快感;像保錡,因感情醜聞而被「反省中」,卻在節目組安排下低調地學習玩搖搖、片石、彈結他,最後在鏡頭前真誠落淚,答謝幕後團隊一直扶持;還有 193,本身綜藝感已經爆燈(「知我咩料啦」),卻在完成歌曲及 MV 製作後一反常態,正經而誠實地道出對近日突然爆紅的感想:原來一兩句驚人言論,所引來的大眾迴響,比努力做好創作,來得更大。
突然在鳩中冒出來的這點真,往往令觀眾來不及收起笑容,已經心情翻滾,眼眶一熱。
另一方面,193 以上疑惑,又再說明一個事實:大眾如今對 Error 的追捧,明顯不止來自《自肥》節目中、四人玩得真誠、做得真誠的印象。而是大家發現,不管在以往的節目(由三年前《全民造星》到兩季《花姐 Error 遊》),甚至是現實的世界,這四個人似乎都相當 consistent,一直以真誠面貌示人。
早說了,他們本身就是真人騷。
以保錡為例,由《全民造星》中那不甚討好的參賽者形象,到《花姐 Error 遊》中呈現出的窩囊(不敢笨豬跳)但會硬著頭皮用生命值硬接(快吞轟),再到現實中的感情失德、負面新聞纏身、《口罩小姐》節目裡的收斂,最後在《自肥》重拾鬥志,熱血相擁……先不管有多少印象來自悉心設計,但在觀眾眼中,這些年來他是以真人演活有齊起承轉合的一場騷。
又以 193 為例,大家喜歡他,不單因為他在《花姐 Error 遊》裡表演食屎,在《巧有 feel》出盡茅招,在《自肥》被死亡行星襲擊(並露出疑似痛苦神情);更因為現實中的他,今時今日仍繼續食黃店(還與老闆合照),以至在面對咪牌訪問時,即使談到 TVB、曾志偉、查小欣等,仍堅持說出真話(或不過是人話),而毫無懼色。
甚至不用講究黃藍、政治立場了,在後 2019 年香港,還有幾多人能夠像他一樣,無懼體制,堅持活出真誠,駁嘴駁舌?
「我們生於一個錯誤的時代,生於一個 Error 的時代。香港地需要 Mirror,香港地更需要 Error。」2019 年游學修所下的結論,今天在空氣迴盪,好像又多了一層意義。
***
幕後:經年真人騷技藝
流行文化台前有光,因為後台有人。
這個年代很多觀眾都會同意:拉開布幕,走進幕後的世界,那些拍板、收音咪、道具,同樣好看,有時甚至較見慣見熟的明星更引人入勝;如今《自肥》掀起浪潮,台前四子以外,額頭同樣鑿著一個「真」字的幕後團隊,亦顯然功不可沒。
這種「真」可分為不同層次。一方面是「真實」,《自肥》製作團隊成員個個頻繁入鏡,他們的對話、笑聲、演出,由第一集 full team 出場開始已是節目不可或缺部分,到第 11 集索性將 Behind the scene 的準備工作(以準備整蠱計劃最令人深刻)呈現人前,觀眾猶如身處拍攝現場,貼身見證荷蘭番茄變叉雞飯的過程,以至一個真人騷的誕生,實感十足。
另一層次是「真誠」:整個節目由主題曲歌詞(「係咁 OT 我畀埋條命你好冇」)、道具(死亡行星)到內容編排(「失哂控呀」),全部自成一格,作風自由,充滿作者訊息,想點就點。例如由助導 Rain P 操刀的暴走族 MV,看似胡鬧失控,實質熱血動人;第九集〈香港 Error 遊〉各環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字裡行間意有所指,珍惜香港,擁抱自由。
事實上,在《自肥》之前,「無制限 OT 編集團」的「真」,早已在《花姐 Error 遊》、《美女郊遊遊》、《大海男兒》處處流露。之所以「真」,一部分歸因於拍攝形式,將大量幕後矛盾(如花姐與 Mike 的雪地爭拗、沈殷怡在瀑布下對拍攝團隊的怨懟)裸裎人前,讓觀眾隔著屏幕仍感覺真實;但更重要是,鏡頭下這班人對創作的熱誠、執著、團隊精神,比節目裡的任何元素都更有穿透力,更感染人心。
如最後一集最後幾秒 Mike 導所言:「我哋行緊一條路,呢條路係得我哋會行。」
最近翻看《美女郊遊遊》,我自動為整個拍攝團隊在烈日下抬著腳架上山的畫面而激動;重溫《大海男兒》,當航拍機墜落急流,葬身大海,聽著 Mike 細說與這件死物之間的牽絆,我竟然眼泛淚光……本人和香港電視交往多年,絕少隔著螢幕感受到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面前;「無制限 OT 編集團」的創作,我由衷欽敬。
有人或質疑,遊戲玩得夠癲,幕後表演失控,都是手板眼見功夫,有多困難?但事實上,能令冷血觀眾重拾熱情、又喊又笑,靠的不止是熱血、青春、撞彩,更是一種港式真人騷的技藝。
這門技藝,沒有登龍捷徑,只靠滴水穿石,深耕細作,慢慢練成。
即是怎樣?須先解釋 ViuTV 的架構 — 頂層是總經理(GM)魯庭暉,下面(開台時)有 9 名監製,每人領導一組十多人,有 PA、導演、編審、撰稿員。創作流程則與其他台反其道而行:每次開新節目,高層指示不多(如「一小時」、「真人騷」),然後各組會自行 brainstorm,傾得七七八八,得監製同意後,就直接向魯庭暉「賣橋」。對方點頭,即可開拍。
順帶一提,今天被視為上了神枱的花姐(黃慧君),當年是最後一個成功賣橋的監製(用了超過半年,不斷因為洗唔甩大台味而被 ban 橋)。最後出街的那個節目叫《慳 D 啦 Honey》,也是時任助理編導劉諾衡 — 即是 Mike 導 — 第一個參與的 ViuTV 節目。
監製手下的一組人,由於長期合作,加上日復日、月復月在會議室腦震盪,變相形成了一種同一團隊、同一系統的風格。現在大家熟悉的 Mike、阿暉、Agent L、Rain P,以至「無制限」團隊不少成員,都出身自這套系統 — 製作過的節目包括《慳 D 啦 Honey》、《脫獨工程》、《胖伴》、《真 PK》、《全民造星》等。
不難發現,「無制限」團隊採用的拍攝手法(例如幕後出鏡甚至介入節目),其實在上述那些節目已現雛形。例子有《脫獨工程》由出身該系統的撰稿員 VVN 任真人騷主角;Rain P 當第二季《全民造星》參賽者;而花姐本人更是在《造星》裡愈企愈前,成為整個節目不可或缺的一環。亦因此,與其猜測《自肥》幕後是「出鏡出上癮」(OK,也不排除這個可能),不如說這是多年來他們在同一系統(姑且稱為花姐系統)真人騷製作裡所形成的製作習慣,以至說故事的技藝。
事實上,花姐也曾解釋《全民造星》最初的構思,是用選秀 show 來包裝一個真人騷,「我想看到…這些人(參賽者)、幕後工作人員、評判、導師,變成這些人的一個真人騷。」沒錯,幕後人員也正是其構思中、真人騷的一部分。
拍攝手法以外,同樣早有雛形的還有團隊的價值觀。兩季《花姐 Error 遊》及《自肥》流露的癲狂,與多年前來自同一系統的《真 PK》一脈相承 — 食蟲、食屎、裸跑、下體被彈的場面,全部似曾相識;今天大家對死亡行星趨之若鶩,事實上它更似是《真 PK》主持火火、KB 所受懲罰的改良版(或加強版)。
別誤會,這裡不是要批評團隊翻炒什麼,而是要提出一點:今日令大家又喊又笑的真人騷技藝,絕對不是從天而降,而是靠整個團隊經年演練(如 BTS 一集所示),屢敗屢試,深耕細作。
周四晚上,肥仔和「旁白君」文卓森開 live 介紹「無制限」團隊工作日常,尾聲 Mike 吐出的一句「多謝花姐」,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
***
制度:癲狂與自由
請別把以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文化工業真身是一盤生意,賺錢是王道,效率是一切,創作上的真誠,和「電視欣賞指數」(已作廢)一樣,只屬奢侈品。《自肥》不是網絡創作,而是經大氣電波(或數碼頻譜)入屋;ViuTV 也不是(蕭生口中玩煮飯仔的) YouTube 網台,而是一間有 600 個不同崗位員工的電視台……這個角度來看,幕後人員能「無制限」創作,以至在廣大觀眾面前表演真誠地失控,必定與「制度」、「管理」等詞彙有關。
其中關鍵在於這間工廠的把關人、台長魯庭暉 — 正如周四晚同一條 live 尾聲,編劇阿暉也突然正經八斗地表示「多謝魯生」。
他做了什麼?四年前的訪問,有撰稿員形容他十分重視創意,平日在辦公室碰上年輕員工,愛問對方「有無橋交」。「開會時,他會鼓勵你掟(橋)啦掟啦,掟到他覺得 OK 為止。」她又說,魯生會鼓勵同事別因為怕接到投訴而影響創作,「罰錢咪罰錢囉,不要告到我們坐監就得!」
又以懲罰遊戲與《自肥》如出一轍的《真 PK》為例,據報道,為了紀錄主持的真性情、突出節目實感,魯庭暉並沒阻止主持人講粗口,只要製作組消音則可。而節目最後雖然收到不少觀眾投訴,通訊局更裁定投訴成立,向 ViuTV 發出強烈勸喻(為該台首次),但魯庭暉仍願意提供讓同事繼續創新。
就如他早前接受另一訪問所言:「創意必然會帶來風險,而風險大家不想有,但必須有。」顯然,無制限團隊能夠在觀眾眼前「失哂控呀」,全因幕後中的幕後,有人願意放手冒險,容讓癲狂。
事實上,在眾人紛紛稱道的香港流行文化輝煌歲月裡,就有無數類似的發癲故事。即使是 TVB 等大機構,六七十年代也曾因工業初生而容許以創作為主導,甚至是無大無細、無規無矩、即興創新。只是其後利潤漸豐、機構膨脹,這間創意工廠漸漸變成商業機構,利益、效率為先,隨年日繼承下來的規章、管理制度,逐漸扼殺創意。導演、編劇慢慢由大藝術家驟變為工廠技工,各司其職 — 不問創意,只求熟手。
ViuTV 距離這條歷史軌跡,當然十分遙遠。但如何在制度裡維持創作空間,容讓幕後有心人持續創新,瞓身發癲,注定是每間文化工業的必經考驗。
***
命題:活在真實中不斷戰鬥
《自肥》「BTS」一集播出後,引來很大迴響,黑底白字的「致一直還在堅持的人」截圖隨即在網上瘋傳。翌日上班,有同事好奇發問:為何這麼簡單(甚至老生常談的)一個 message,可以引發大家那麼多(政治上)投射?
毫無疑問,與時勢相關。
回到《自肥》第一集,大家最深印象的必然是「係咁 OT 我畀埋條命你好冇」或「生啤」被炸。但其實在主題曲響起前的模仿 EVA 情節,對白有此一句:
「不移民的話,香港這個爛攤子,無論如何都是你的…面前的困境,你是否有能力打敗它?」
這個問題的發問對象,既是劇中主角阿 Dee,也是在電視前面的所有香港觀眾 — 香港成為爛攤子已成事實,除了像中華白海豚一樣被迫離開原生水域(俗語叫「移民」),還可怎樣面對眼前困境?
這正是整個《Error 自肥企画》的核心命題。
「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下」的年代早已過去,電視媒介以至流行文化也可脫離社會麻醉藥(「娛樂至死」)的命運。
由「保衛香港之旅」到「I want you HK」到「致一直還在堅持的人」,節目組沒有什麼驚人的信仰理念,只懂淡淡地(或鳩鳩地)道出對自己地方的情感;面對世道崩壞,Error 四子和「無制限 OT 編集團」(跟廣大香港人一樣)沒有什麼偉略奇謀,他們由始至終只是推崇及實踐同一件事:即使「痛不欲生」,仍盡量保持真誠,把自己喜歡、相信的事堅持到底。
用哈維爾的說法就是:living in truth,真誠磊落。
又如最後一集的 EVA 式結尾所述,在痛不欲生的環境裡,只管「戰勝荒謬」、「尋找價值」、「不要逃避」、「不斷嘗試」,「每次懷疑的時候,問一次自己,為何仍在這裡」。請記住:「只要還留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崗位戰鬥」。
謹以本文向所有一直堅持真誠磊落的香港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