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誣罪審判》,其實是一個多月前的事了。那時,發行公司的朋友曾打趣問我,10 個蘋果滿分,會給這齣電影多少個蘋果。我想了想後說:「11 個。」滿分的原因,無他,以真人真事作背景,將維護憲法人權之路搬到螢幕上,卻非一頭栽進逆權之路,正義必勝;反以立體的人物刻劃支撐故事情節,電影本身就呈現了故事和議題的價值。多出來的一個蘋果,是因為它的表現超乎我對於它的想像。談起逆權電影,大家心裏自然會有一兩齣經典代表,或甚自己的心頭好。前人多不勝數的出色作品,往後遇見同類電影總帶有聯想和前設:大概,它會呈現什麼畫面與情節。但正如《誣罪審判》中提及的一個要點,正正與電影本身的面貌相和應:別讓對某人某事某題目的前設和聯想駕馭判斷。事情總不是一面倒,他人或親身感受與思考過程是兩回事,太快下判斷或結論,關起了接收資訊和思考的大門,都不見得有益處。嘗試親自加以了解,思考過程循序漸進,不作跳躍式的聯想,從而剔除疑問。讓事實說事實,比一切聯想都來得重要。

《誣罪審判》講維護人權法治,就以人為重心交代劇情,不以九曲十三彎的法庭審判過程(未審先判又何來上法庭),也不燃點戲裏律師們一腔追求公義的怒火。無論是主要人物:律師、犯人、檢控官,執行人員,他們不同性格行為互相碰撞,火花縱不激烈,卻在細微相處中表達出大家的異同;即使看似無關重要的獄卒、或仇恨恐襲的平常人,他們的舉動和言語也有電影帶出的訊息:待人處事之道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角色各自有不同性格面向:Slahi 善良隨和,以人為本,因著真主帶領,有很強的信念;Teri 平易近人,有同情心,卻經常因主觀感覺影響了自己的言語行為;Stuart 信奉法律,講求程序,不容許自己出錯,因此做事一絲不苟。最喜歡 Nancy 一角,心水最清,做事嚴肅專注,無時無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會讓無用的情緒左右自己。沉著應戰,從不口是心非,也不講沒有意思的說話。因此當 Nancy 知道真相後,特地到監獄探訪 Slahi;兩人坐在房內,少許陽光照入囚房,那時她的神情,她說的幾句話,比振奮人心的演講辭更觸動心靈。

也有聽過評價,說不喜歡《誣罪審判》的切入角度,令整個調查過程張力減低,也覺得挑戰政府的情節未夠激烈。我仍然欣賞導演的選擇,因為他將人的強大與弱點表露無遺。在他專注人物動作的鏡頭下,無論在監獄內移動,教徒敬拜、律師讀信,對觀眾來說都是對角色們一個觀察過程。其後直接讓觀眾看到眼前有血有肉的角色在極度不安的嚴刑裏受委屈虐待,如何被逼屈服 ,那一幕震撼又震驚。人物對 Slahi 的錯誤判斷來了一個反轉,也令他在法庭的一段話得來不易:「即使身陷囹圄,我心依舊自由。」往後合起來 14 年未審先判的監獄生活,失去的光陰早已不復番;然而心仍能找到平靜,我相當佩服 Slahi。人性尊嚴,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成功守護?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