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4 年中國碳排放總量首次超越美國起,中國一直是全球碳排放總量「遙遙領先」的大國,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4 月底聯合國氣候峰會重申承諾,會於 2030 年達到「碳峰值」,以及 2060 年達致「碳中和」,這個歷時十至四十年不等的「中國夢」,無疑為人帶來錯覺,認為中國有意在氣候方面為地球「做點事」。

按英國氣候研究組織 Carbon Brief 在今年 3 月發表的研究,指中國的碳排在上年下半年攀升 4%,報告更認為中國為「追趕」疫情下拖慢了的經濟增長,直接運用「骯髒復蘇」的模式,以重工業、建築業等碳排及污染量最高的行業為增長核心,結果令碳排放量不跌反升。相比起習近平在 2020 年底於「氣候雄心峰會」豪言「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似乎大相逕庭。

然而,中國其中一個於氣候峰會承諾的目標:「2030 年前實現碳排達到峰值」,無疑是為自己一直無法控制碳排增長的拖字訣。美國智庫 Rhodium Group 研究報告顯示了一項驚人數據,單以 2019 年計,中國的碳排總量比起美國、歐盟成員國(包括當時未完成脫歐的英國)及俄羅斯加起來還要多,達 140 億噸,佔全球總排放量逾四分一,而與中國人口相若的印度,雖然碳排增長幅度不少,但總體也不及中國的四分一,為 6.6% 左右。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在《風險社會》中分析,氣候變遷早已是為全球風險的一個重要議題,而且並非單一國家、個體能夠「解決」的問題。以近年一直為北京政府所困擾的霧霾問題為例,這種「風險」的無遠弗屆,是即使當權者亦無法規避,難怪馬雲曾於多年前聲言:「特權階級有特權的水,但在霧霾下就沒特級的空氣了」。在全球各國不斷為垂危的地球爭取時間,不斷減低碳排之際,中國還在為自己的經濟發展「爭取時間」,其對全球風險責任承擔方面,可謂視若無睹。

貝克同時提到,由氣候變化帶來的「新風險」,不能把未能參與風險決策的人排除出去,就正如近年獲美國《時代》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的「氣候少女」桑伯格,在 2019 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直斥各國領導人「鑽空子」、逃避重大改變,以及偷走了孩子的未來。在美國由總統拜登帶領重返氣候大會的同時,中國急劇惡化的碳排問題,不但未有得到解決,而且還在向危險的邊緣推進。

由《原子科學家公報》設立的末日鐘,在 2020 年僅離末日的 12 點鐘差距最後 100 秒,近年屢次被撥快的原因,無不與氣候變化相關,若然各國綏靖處理中國的碳排問題,其為全球人民帶來的風險,只會不斷提升,後果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