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勝】

雖說「食色性也」,華人社會卻總對性忌諱。不過,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少不了「風月」。《香港百年風月變遷》的序言道:「風月」有兩種說法,一是「風花雪月」,是飲飲食食的社交場合,另一種則指「性交易」。這些「紅燈區」彷似打破社會道德禁忌,卻與平民的生活緊密相連。

現今香港到處都是無牌骨場,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在香港生活的你,又是否知道香港風月的歷史?本書作者陳青楓投身報業超過40年,他受《紅樓夢》啟發,認為「風月」不單有「性」,還涵蓋了文學、社會等多方面的範疇,百年風月變遷與社會歷史緊密相連,在疏理資料後,寫下《香港百年風月變遷》,敘述了本地社會的另一面貌。

香港1841年開埠,港英政府早於1864年發「妓寨牌照」,將娼妓合法化。時任政府高官高和爾更大搖大擺經營妓寨業務。「壓寨夫人」甚至需要交稅。後來,殖民地政府以英國仍未將娼妓合法化為由,於1930年禁娼。不過娼妓仍然禁之不絕。

維權也關風月事?

舊香港有三大煙花之地,一是俗稱「大冧巴」的灣仔春園街,那裏本是洋人進出頻繁的碼頭,附近便是洋人活躍的煙花地,妓寨華洋雜處,梯間旁都顯著地寫上大大個門牌號碼,「老馬」自然識途。五、六十年代的春園街是基層市民的縮影,橫街窄巷熱鬧非常,一塊布簾隔開了街道和賭檔,人流如鯽,更有道友在「天文台」放哨把風。

另一煙花之地是西環石塘咀「塘西風月」,以及油麻地的「麻埭花園」。水坑口街是中上環交界之地,今天只有商廈三數幢,但在半世紀前,這裏卻是煙花之地,茶樓酒家擠滿了來客,風花雪月,夜夜笙歌。第十三位港督彌敦新官上任三把火,下令整頓這烏煙瘴氣之地,要求水坑口妓寨「搬竇」至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西環石塘咀。嫖客或許會追至天腳底,但茶客卻流失了不少,最終數十位茶樓老闆聯名上書遞請願信抗議搬遷,這也是香港最早的集體向政府請願。

風月場所也引發香港大學搬遷風波。香港大學於1912年3月正式辦學,後來於1923年,有港紳認為港大校址過於接近塘西,怕影響學習,故提倡將大學搬到九龍,最終遭到反對而未能成事,否則現在的港大學生就要到九龍上課了。

孤獨寂寥之人

風月談性也談情,香港地雖然笑貧不笑娼,不少妓女身心卻被摧殘,唯靠賭博、養哥仔發洩,尋找生活中的刺激感,為求一刻愉快,到頭來可能千金散盡一場空。許多「貧妓」都是孤獨寂寥之人,為甚麼他們最終選擇「落場」?陳青楓在書中提及,他曾經路過夜總會,無意中從女子們的爭吵,瞭解他們的身世,「唔知前世做過乜陰騭事,老母做女,我做女,如今個女又做埋……」這是三代人淪落歡場的故事。每位「貧妓」各有落場的原因。作者在書中提及,編劇陳文強與幾位演員曾走訪廟街,與廟街妓女打交道、聊心事,最終拍成電影《廟街皇后》。百年風月,怎一聲嘆息了得。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