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要求學校接失德投訴 須 1 個月內處理 不跟進匿名投訴需解釋存檔 校長:對教師不公
【2305 新增教育局回應】
教育局本月 21 日向全港學校及校長發信,就校方處理投訴提供指引。當中的「調查注意事項一覽表」,首度指名學校須「盡速完成涉及教師專業失德指控的調查」,須在接獲投訴的一個月內,將回覆投訴人的副本及調查報告等文件交教育局作跟進。另外,教局一改以往由學校自行決定處理匿名投訴與否的規定,列名校方若決定不跟進匿名投訴,須解釋原因並存檔紀錄,亦不能告知涉事教師投訴是否匿名。教協會長馮偉華批評做法是「待人以嚴,律己以寬」,認為教育局對學校施加壓力,剝奪校方可以自行決定處理匿名投訴與否的權利。有校長亦質疑匿名投訴存檔對教師有後果,希望教育局說明存檔作用。
教育局提供兩個「投訴調查報告」樣本,其中一個樣本報告涉及匿名公眾人士,投訴教師在社交媒體發佈以粗言穢語辱罵持不同政見人士的貼文,及在授課期間向學生灌輸偏頗政治立場。而樣本報告最後寫有「不恰當言論有損教師專業形象,及為學校帶來負面影響」、「 學生、家長和公眾對於教師有高度期望,教師必須謹言慎行」的結論。
教協斥教局「待人以嚴 律己以寬」
教協會長馮偉華接受《立場》查詢時表示,教育局要求學校「唔跟進匿名投訴,就要解釋」的做法,與以往學校可以不接納匿名投訴的做法不同。他提及,除非涉及「好特殊,好嚴重及高度懷疑成立的投訴」,校方可以自行決定處理匿名投訴與否,形容教育局如今是對學校施加壓力。他認為匿名投訴人在舉報時不需要負責任,而校方亦難以聯絡投訴人,追尋事情的真確性,而涉事教師本來已不清楚被指控的內容、範圍等各方面,加上現時連匿名與否亦不被告知,做法有違公道。
就校方須在一個內向教育局提交報告,馮偉華則表示教育局以往未就此設時限,現時提出的一個月的時限,必然加重校方的行政壓力。他補充,教育局處理投訴個案亦須「一年半載」,卻要求校方一個月內完成調查報告,做法屬「雙重標準」,「教育局冇規限自己,好多個月先覆學校就得?根本係待人以嚴,律己以寬!」
馮偉華:缺乏諮詢,政治氣候壓落來要迎合教育局心意
馮偉華表示,教育局以往與教育界「有商有量」,但自 2019 年反修例運動以來,教育局基本上沒有諮詢業界就推出不同政策,以「通知」取代「諮詢」,而今次發放的列表亦未有向教協諮詢,「教育界一路聽都覺得唔係好啱,覺得啲要求令學校不勝其煩」,「好似係政治氣候壓落來,要學校迎合教育局心意」,並指教協正研究收集學校意見,考慮向政府反應業界憂慮。
質疑匿名投訴存檔對教師有後果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校長何力生向《立場》表示,同意學校有責任處理投訴,而平日接獲匿名投訴亦有簡單存檔,然而他認為匿名投訴為「沒有成本的投訴」,「無名者」可輕易指控老師,在缺乏雙方互動及澄清的機會下,難令雙方有公平處理,校方要調查亦有困難,認為有關投訴可要求校方紀錄在案,但不應根據範本撰寫調查及跟進報告,「又搵唔到投訴人了解多啲…係咪想校方得個作字?冇得單向(調查),只可以紀錄」。另外,何力生質疑規定匿名投訴存檔的做法對老師不公平,「係咪存檔會被視為老師的不良紀錄?造成懲處的參考?」,認為教育局應詳細說明有關存檔及報告的作用及對老師的影響。
根據本月 7 日的立法會文件,自 2019 年 6 月中至 2020 年 12 月底, 教育局共接獲 269 宗相關的專業失德投訴,其中 259 宗已完成調查,其中 3 名教師被取消註冊資格,其中 2 人被學校即時解僱、 42 名接獲譴責信、43 名被書面警告、35 名獲書面勸喻、 31 名收到口頭提示, 有 17 宗正等待或考慮有關教師的回應。另外, 有 10 宗個案尚在調查當中, 包括 8 宗涉及司法程序。
教育局回覆《立場》查詢時,僅表示學校須考慮匿名投訴的性質和嚴重性,按校本機制決定是否跟進,又指「社會動亂」為學界界帶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教育局為提升調查的效率,總結處理投訴個案的經驗,並為學校提供參考,惟未有回應有否就指引諮詢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