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慈祥女兒盡孝心 觀看《父親》三演雜感
「香港話劇團」現正第三度演出法國名劇《父親 (Le Père) 》,當然旺場。其實四年前首演十六場便全部滿座,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毛俊輝)、最佳導演(馮蔚衡)等四獎後載譽重演,更添聲價。原定去年七月第三度上演,惜因疫症取消,延遲到現在,由五月二十日在大會堂劇院演至三十日,據說全部預售滿座,只餘輪椅位,其實若非疫情限制若干座位封起,當會正式「爆滿」。
今次演出的時機可算「錯有錯着」,因為此劇的英語電影版《爸爸可否不要老 (The Father) 》近月公映叫好叫座,還贏得今年奧斯卡影帝獎(安東尼鶴健士)及最佳改編劇本獎,不少觀眾大受該片感動,成為話題。
《父親》粵語翻譯舞台劇 2017 年首演時,我已看了。本來以為「老豆」戲早已甚多,並不稀奇,想不到別出心裁,把老人痴呆、認知障礙和家庭恩怨刻劃得抵死妙趣,而又親情感人,真正做到有笑有淚。最別緻是劇情越來越時空錯亂,編劇 Florian Zeller 安排得巧妙真切,他創作此劇時只是三十歲左右,不愧為國際馳名的法國新進才子。電影版由他親自導演。
我談《爸爸可否不要老》時,提到毛俊輝演老父,比安東尼鶴健士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因為先看舞台版印象深刻,再看電影版少了驚異,更重要是毛俊輝把衰老而不認衰老的情況演得十分貼切。至於安東尼鶴健士當然早已演技出色,今次肯定是他近年最佳表現,但總覺得他無論演什麼角色都很「做戲」,始終是安東尼鶴健士。他最突出反而是在《沉默的羔羊》演食人博士,被鎖身封口,經常不見真面目。
毛俊輝好在不似做戲,又跟他向來在台上台下的形象不同。那晚我和陸離重看他演《父親》,保持初看的佳態,非常入戲。散場後偶遇毛俊輝交談,喜見他生動健康,跟扮演的痴呆老爸判若兩人。
《父親》劇情環繞着父女關係,因此中年女兒佔戲和爸爸同樣重要。重看舞台劇,深感她真是孝女,彭杏英再演此角,也應得獎。其實那爸爸不是慈父,而且偏愛次女,常常當面埋怨這個長女,甚至冤枉她謀奪家產。而她千忍萬忍,激氣到想殺掉老父,仍對他盡心盡力照顧。實際上,此片不但是描寫老人痴呆的佳篇,亦是可以列入「孝女傳」的好戲。
中華傳統注重孝道,孝子孝女的記載甚多。近讀司馬遷《史記》的「扁鵲倉公列傳」,漢代名醫「太倉公」淳于意被指控犯罪,女兒緹縈上書自願委身做官婢,以贖父罪,感動了漢文帝。 1971 年李翰祥在台灣拍成電影《緹縈》,甄珍主演,宣揚這孝女,當年頗為受歡迎。
無疑,中式古老孝道往往過分教條化,要子女為父母犠牲,割肉療親、賣身葬父之類太悲慘了。《父親》的現代西方孝女則盡孝而非愚孝,終於為了自己的幸福,與愛人移居外國,忍痛送老父入養老院。老父非常倚賴這女兒,不能失去她,而且老人變嬰孩,把她當作媽媽,後段的情景特別令人哀憐。無論如何,女兒的最後抉擇完全合情合理。
此外,在神智顛倒的老爸眼中,彭杏英飾演的女兒,有時變成劉雅麗。女婿更微妙,一時是高翰文,一時是辛偉強。並且與養老院的女護士、男護士混淆起來。今次張紫琪演女照顧員 (首演是黃慧慈),則像老爸心目中的失踪次女。電影版同樣有這些錯亂的分身。其實女兒已經離婚,另結新歡,女婿在老爸時空倒錯的腦海中出現,真幻難分。
舞台版加電影版,三看這父女故事,又使我想到孝親是普世的,古今中外共存。向來常有華人說,西方人愛護孩子多過孝順雙親,或許普遍這樣吧。不過數十年來我經常覺得,西片注重家庭,往往勝過華人電影。女性自然多數對父母有孝心,縱使頂心頂肺亦不失親情。妙在西片拍孝子也不少,例如舊片《驅魔人》的年輕神父就是標準孝子,近年《Joker 小丑》雖然變態,但與老母相依為命,是邪派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