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疫情對談】孔繁毅:頻繁解說副作用反增市民擔憂 未來或只每月書面交代
政府於本年 2 月起開展疫苗接種計劃,但至今接種率仍不足兩成。民間社會充斥對疫苗、以至是政府的不信任,連一直協助政府解說疫苗作用的專家,亦不能倖免,屢遭批評是為政府「護航」。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接受《立場新聞》專訪時,提出市民卻步於接種疫苗,可能是政府及專家「太透明」,頻繁公布接種疫苗後的異常事件,反而令市民感覺打針不安全,「你每講一次,都會打擊市民接種信心。」
他認為,至今已有足夠科學數據證明疫苗的作用及安全性,表示未來或不再頻密召開記者會交代,可能改以每月以書面報告交代。他又同意,科興疫苗起初的數據不完整,在保護力、應對變種病毒的作用等方面,亦遜於復必泰疫苗。但被問到政府決意採購科興,是否引致市民不信任疫苗的原因之一時,他則認為「有兩款畀市民去揀好合理」。
孔繁毅說,理解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但直言專家只能基於數據提供意見,呼籲市民不要把健康與政治扯上關係。
*****
疫苗接種計劃今年 2 月 26 日開展,至今已將近 3 個月,但僅約有 120 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接種率不足兩成,遠遜於多個國家。
民間亦對疫苗提出多項質疑,例如為何選擇數據不足的國產科興疫苗、以至副作用的評估標準等。專家評估指「疫苗與死亡無直接因果關係」亦屢被批評,網上亦可見不少嘲諷政府及專家的留言,如「點死先拎到疫苗保障基金?」、「點樣死法先可以證明同疫苗有關?」
「市民有 false sense of security(錯誤安全感)」
「疫苗本身係好新,同埋亦都講真研發時間好短,都係一年之內就推出,我認為市民有呢個疑慮係好合理。」孔繁毅說,雖然理解市民會擔憂,但認為當以色列有逾八百萬人接種疫苗、英國接種人數逾 3000 萬,美國更逾 1.5 億人接種,而至今三個國家的每日確診人數已持續下降,已是最好的證據,「係好清晰話畀你聽,疫苗接種係好安全,我諗呢啲先係最有效、最有說服力嘅嘢。」
疫情爆發至今,香港累計已有 11831 人感染,當中 210 人染疫後死亡,死亡率為 1.77%。放眼全球,亦算是低死亡率。孔繁毅指,正正因為香港死亡率低,令市民產生「false sense of security」,亦即「一個假嘅,好似好安全嘅諗法,變咗覺得唔打(疫苗)都得,唔打其實感染咗都冇事。」
「可能因為我哋感染控制做得比較好,以至醫治我哋新冠肺炎病人(的醫療技術),死亡率係低,講緊係1.6%、1.7%,都主要係第三波好多老人家,喺老人院感染而過身,如果唔係數字會更加低。」但他補充,若變種病毒在社區爆發,死亡人數「可能好高」,而唯一可對抗的方法便是接種疫苗,尤其是復必泰疫苗。
被問及市民若產生「false sense of security」是誰的責任,孔繁毅承認,政府解說「未必係做得咁好,可能要講得清楚啲,再白啲。」他舉例可向港人強調,若繼續選擇不接種疫苗,便有機會與印度、新加坡、台灣等接種率不高的國家一樣,即使一度能遏止疫情,亦可能反覆再爆發,反而若能在現時疫情和緩的狀態下「盡量打針」,「當去到六、七成(接種率),就真係唔驚。」
專家都揀復必泰 孔:根據科學數據
港府官員在接種計劃首日,已「身先士卒」,在傳媒的鏡頭下接種疫苗,但市民更聚焦於官員、專家所接種的,到底是哪一款疫苗。而港大及中大的專家、教授,如袁國勇、許樹昌、陳家亮、梁卓偉等,都選擇接種復必泰疫苗;接種科興疫苗的卻是政府官員、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等。在市民心中,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亦令圍繞科興疫苗的陰謀論更濃烈。
孔繁毅接種的,亦是復必泰疫苗。被問及此舉會否令市民對科興疫苗更不信任,孔繁毅重申,他們只是根據科學數據選擇,「關鍵在於復必泰疫苗整體,國際上接種人數比較多,亦都比較多研究結果。」
孔繁毅表示,參考接種復必泰為主的以色列,當地有近 9 成接種率高,感染數字已大幅下跌,認為有「很強、很豐富」的資料,證明復必泰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他重申,若市民考慮「出埠」,會建議接種復必泰疫苗。
至於科興疫苗,孔繁毅同意參與研究的國家比較局限,僅有巴西、土耳其、印尼等,該些國家研究的經驗亦不足,「到而家暫時未見到,喺一啲醫學期刊真係刊登,變相信服性真係冇咁大,我哋作為專家,都係睇呢啲數據。」
但回想當初採購疫苗的決定,他依然認為,選擇科興疫苗已經平衡安全性及保護力,「最低限度有兩款疫苗畀市民去揀,一個傳統、比較穩陣,可能(產生)抗體唔係好高,就係科興滅活疫苗;另外一個係新嘅mRNA疫苗,抗體可能真係會高啲,但係有多啲副作用。兩款畀市民去揀,其實係好合理。」
「你每講一次(副作用),都會打擊市民接種信心」
疫情爆發一年半以來,專家一直就不同政策或事件,協助政府解說。近月有市民在接種疫苗後離世,作為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的共同召集人,孔繁毅亦頻頻見記者。但每當他提出,死亡個案與打針無關、無直接因果關係等評估時,都會被網民批評,指專家為政府護航,「點死都同疫苗無關㗎啦。」
孔繁毅說,自起初擔任召集人時,已有心理準備面對市民批評。但他指,現時市民的不信任,的確與當初所想有點不同,認為可歸因於委員會原來的部署,「我哋開頭真係可能透明得好緊要,我哋每星期都講,去解釋」、「兩三個月前,我哋真係每星期出來見記者,因為嗰時未清楚,好多(個案)未做解剖,未有報告,我哋要好小心處理。」
他又提到,香港一開始優先開放予長者及高危人士接種疫苗,相反外國一般是先讓中年人士或年輕人接種,之後香港接連出現多名長者,在接種疫苗後死亡,「令市民有錯誤訊息,接種咗真係有人會死亡,但係其實可能係因為接種年紀,尤其係科興比復必泰(接種者歲數)年長十幾二十年,(可能是)因為本身長期病患控制唔好而死亡。」
專家們經常強調,接種疫苗並沒有增加死亡、急性中風,冠心病等風險。孔繁毅在訪問中,亦再次強調這個觀點。他透露,未來專家委員會或會訂定「基線」(Baseline),若經研究後再加證實,接種疫苗後的死亡率、心血管病、中風等相較於背景數據是低於基線,便不會再就特定異常事件定期召開記者會,或每日公布數字。
「唔會再好慣常公布,可能每個月出一個報告話畀人聽,更新吓資料,唔會真係開記招,好詳細去解釋。因為唔需要。已經知道疫苗係好安全。」
但可見的是,若記者會減少,公眾必然會批評透明度不足。但孔繁毅不認同此說法,認為「你每講一次,都會打擊市民接種信心,每個月我哋有一個公布,可能係刊憲公布,一份 report 畀大家去睇,其實已經足夠。」認為正因為政府每日公布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死亡等數字,令市民對接種疫苗更恐慌。
「市民有佢自己堅持,呢樣嘢我哋都冇辦法」
在訪問中,孔繁毅多次強調專家只能依據科學數據,向政府及市民提供意見。當記者問到,「科學」會否亦同時是專家的「限制」,即當凡事說數字,便難以回應社會的「情緒」時,孔繁毅再重申,自己只能基於科學說話。他又說,當專家已提供足夠數據後,市民「都係有佢自己嘅堅持,呢樣嘢我哋都冇辦法。」
「其他嘅嘢唔會 consider,因為嗰個(科學)先最重要,同埋永遠你畀政府又好,畀市民個建議,都係根據科學數據,咁樣做法已經係問心無愧。」
記者|蔡俊傑
攝影|劉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