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0 年《施政報告》公布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後,方案業已於立法會財委會上通過,向海洋公園注入逾 67.9 億元公帑 — 整個方案包括陸續淘汰「山上」的機動遊戲、改為水上歷奇設施,並就設施逐次收費;而「山下」則改為餐飲零售綜合區,不收入場費。往後,海洋公園將以「包租公」自居,確保不會再因營運娛樂設施而令公園負債累累。此外,港府於 4 月亦宣布旅遊事務專員黃智祖於今年 5 月 1 日起,借調海洋公園公司,出任行政總裁,為期約 6 個月;借調期間,海洋公園亦會公開招聘行政總裁。

面對海洋公園轉型在即,本文旨在談談風月,分享身邊不少朋友的個人關係,懷緬即將逝去的「海洋公園」。

過山車與「吊橋效應」

過山車可謂主題樂園的重要設施之一,作為一項挑戰或感受腎上腺上升的體驗,一直深受遊人喜愛。而一些更希望通過過山車時向同行者展現其「不懼」的一面,博得他人認許。而一些互生情愫的男男女女,據說也會在一同玩過山車後,增進關係。這個案例也被科學界用來做實驗,稱為「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正式名稱為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是指人錯誤理解自身反應的情形。當時這個實驗在溪谷的吊橋上,由一位美女站在吊橋中央,面對一邊獨自渡橋而來的男子,美女聲稱希望男子協助自己的研究,便將電話號碼寫在便條紙上交給對方。有一半取得電話號碼的男士(9/18)會致電該女子,但在固定的橋上進行同樣的實驗,只有 12.5% 人打電話。實驗主導者認為,雖然吊橋上產生心跳是出於害怕,但男子的認知卻產生混淆,誤以為心跳是美女當前所致,並將之轉換為性的強烈吸引力。

由此可見,與一些正在發展的對象到海洋公園,玩過山車或許會增加「成功率」。

「自然增加」身體接觸的機動遊戲

除了過山車外,山上的機動設施亦有兩個可以「自然地增加」身體接觸。第一個便是名為「橫衝直撞」的「碰碰車」。作為一款經典機動遊戲,每次與其他車輛撞擊都會令身體不由自主側向另一人。

此外,名為「雷霆節拍」的機動設施亦內有乾坤。乍看之下,這項設施只是兩人坐在「飛船」內順著軌道轉彎;實際上,坐在「飛船」右弦的玩家在離心力的影響下,將會被拖向左弦的用家。這種「左弦玩家『被逼』攬著右弦玩家」的結果,你值得擁有!

「哈囉喂」類主題慶典應多辦

如果要說海洋公園的「金漆招牌」,除了熊貓外,並非海洋公園的吉祥物「威威司令」(及其團隊),而是萬聖節慶典「哈囉喂」— 這個自 2000 年推出的系列在每年均是青年男女的好去處。香港的電影工業自 1985 年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推出後,紛紛轉拍「殭屍」主題電影;此外,1997 年開始的《陰陽路》系列電影亦帶動了另一潮流。由此可見,香港的「鬼片」、「殭屍片」作為流行文化有一定根源,可應說是香港的驕傲。

刺激、充滿新意的慶典令遊客樂而忘返,更為多少男女製造加深關係的機會;而不少青年男男女女的關係,更是由海洋公園表白而起。

其實在外國亦有「以慶典帶動入場」的做法,但他們的慶典並非一個,而是三個。例如瑞典哥德堡(Gothenburg)里瑟本樂園(Liseberg),樂園屬於市議會全資擁有的「公共事業」,以「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傳統」為宗,每年均會於夏季、萬聖節與聖誕節提供像「哈囉喂」般的節慶體驗。

過去海洋公園除了「哈囉喂」外,亦會於夏天舉辦「夏水禮」(2018 年稱為動感嘉年華),過去幾年亦會與不少國際品牌合作,例如 Line 系列(2015)、海綿寶寶(2016)、海賊王(2019)等。引入外國品牌,特別是日本的動漫人物,此舉自然易於吸引深受日本文化薰陶的港人,然而在近年關注本土文化呼聲日熾的今天,我們是否可嘗試以本地元素吸引香港人呢?例如:

  1. 傳統海系神氏,如「天后 / 媽祖」、「洪聖 / 海神」、盧亭等 — 這些信仰廣泛流行於廣東、福建、臺灣、澳門及東南亞。
  2. 香港的海盜,如鄭一與鄭一嫂(更形象出現於《魔盜王四》的海盜會議)、張保仔等。
  3. 水上運動,以「龍舟競渡」為例,每年暑假在香港各處沿岸地區亦會舉辦,海洋公園亦可舉辦。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