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混血
不少在德國居住的港人,伴侶是德國人,育有混血子女。在德國,不時會見到歐亞混血兒,一些還是罕見的組合:緬甸和阿爾巴尼亞、新加坡和立陶宛、蒙古和愛沙尼亞,與他們當鄰居和朋友,聽他們的故事,好比上了幾個學期的地理和歷史的通識課。
德國雖為多種族國家,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移民背景,但當個歐亞混血兒,總有身分上的掙扎。他們遇到的身分挑戰,或是父母雙方小時候未曾有過的。所以育有混血孩子,必然要很有耐性聽他們的心聲,聆聽他們的想法。特別在教育他們中文的時候,必要花一大番唇舌,培養他們對這種音調奇特、文字精深的語言的興趣,讓他們主動走到書桌前,拿起筆寫下一筆一劃。
德國成長的歐亞混血兒,多與德國文化接觸,與亞洲的親戚聯繫未必太緊密。尤其是來自香港或遠東的,回去亞洲的機會不太多。育有混血兒的香港父母,絕不要忽視這項神聖任務,因為香港的成功,與歐亞混血兒有無比密切的關係。開埠初期的買辦和商界人士何東、祖輩創辦連卡佛百貨的張德輝、首位華人血統律師,後來擔任亞洲足協首任主席的羅文錦,以至教育家、前拔萃女書院校長西門士夫人,全是歐亞混血。可見香港事實上是個中西文明交匯的地點,孩子們的混血身分,與當香港人一點衝突都沒有。反而是歐亞混血兒的智慧、才幹和勤勞,成就了香港百多年的成功。
而這些香港有名的混血兒,很多背後都有趣味叢生的故事。例如 20 世紀教育家郭慎墀,這位英裔的混血兒,原來還有中東拜火教的祖輩。就算是較近代的,例如演員黃秋生和足球員山度士,他們都在自己的界別有驕人的成就,令人讚嘆,也使無數外地人認識香港。
所以我建議在德 (及在所有外國) 的香港家長,有機會回港,可以買本香港早期歷史的圖片集,告訴小孩原來歐亞混血兒有這麼多精彩的故事。19 世紀香港的混血兒,因著他們既會和本地人溝通,又會流利英文的優勢,因而成了政府與市民的橋樑。而今天在德國的混血兒,既會德文,亦有亞洲的聯繫,同樣可以獨當一面。孩子自幼知道這些故事,會對自己的身分有信心:原來自己這麼獨特,無論是在父親或母親的家鄉,還是其他地方,將來必會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