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歷史科教英殖時期港督「極大權力」 華人受不平等對待 了解國家主權對國安重要性
教育局全面推行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滲透各學科,今日再公布 4 科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文件。其中在中學歷史科框架,要求教授英殖時期歷史時,須透過一手史料讓學生了解「港督擁極大權力」、「華人受不平等對待」,從而明白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框架文件又建議用「東江水供港」為教學例子、向學生播放香港回歸中國新聞片等,讓學生明白中國恢復對港行使主權的歷史意義。
教育局今向中學發通告及 4 科國安課程框架文件,分別為中學中史、歷史、生活與社會以及經濟科。在初中歷史科課程框架,列明教授英國殖民時期歷史時,要讓學生明白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重要性,舉例指可以透過香港早期年報、憲報進行專題研習,讓學生了解港督擁極大權、高官全由英人出任、華人受不平等對待等管治特色。
至高中階段,課程框架提及香港被英國管治期間的「政治及行政轉變」,指政府一直委任英國人任主要官員、本地華人直到香港回歸祖國前才有機會參與管治,從而令學生明白「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課程框架又建議教授東華三院、保良局等本地華人團體殖民時期貢獻,培養學生欣賞中國傳統「救濟、慈惠」美德,以及香港在英殖管治下「仍然與內地關係密切」。
教日佔時期歷史 體會「本港與國家憂戚與共」
有關日本侵佔香港的歷程,課程框架文件則要求令學生認識「香港各界對內地抗戰所作的支援及其重要性」,從而「體會及明白國家與本港血脈相連,唇齒相依的關係」。
文件亦提倡安排學生實地考察,例如參觀海防博物館、考察黃泥涌峽軍事史蹟徑等,讓學生明白「本港一直以來跟國家憂戚與共,並建立學生對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倡教「東江水供港」、播回歸新聞片
及至「回歸祖國」一段歷史,課程框架提議以「東江水供港」為題,讓學生了解戰後香港發展與內地緊密連繫;文件又建議播放香港回歸的新聞片段,讓學生明白「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歷史意義,了解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
課程框架同時提議師生考察「粵港澳大灣區」,指可讓學生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了解「國家追求現代化的艱苦歷程」,從而明白維護國安的重要性。
研中秋、端午節教「文化安全」
在「香港早期居民生活模式」課題,框架文件指,要引導學生認識早期在香港地區生活和定居人口的特點,如本地姓族來自內地不同省份,讓學生明白「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另一課題為「認識本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發展及與內地關係」,文件指可透過研習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了解香港與國家在文化上的淵源和連繫,「建立其對維護文化安全的責任感」。
談歐洲殖民擴張 要了解對中國「帶來苦難」
即使個別課題與中、港無關,課程框架仍言及國家安全。例如教授歐洲國家殖民擴張時,教師要與學生探討歐洲國家在殖民擴張時的剝削,以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帶來苦難」,從而建立領土完整的意識、明瞭保障國安的重要性。另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後冷戰時期國際形勢時,應令學生明白「居安思危」,並培養維護國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