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將國家安教全育滲透至各科,昨日(26 日)公布 4 個中學學科國安課程框架,其中在中國歷史科課程框架,提到教師可「五四運動」課題中,教授學生中國文化與傳統「備受挑戰」下仍「歷久不衰」,令學生明白「文化安全為國家穩定的基礎」。資深中史教師陳仁啟批評說法奇怪,因「五四運動」的精神是拋棄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觀念」當中包括分別代表民主、科學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係咪即係民主、科學為中國傳統文化?」

據中史課程框架文件、高中階段選修課題「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中,提到可借「五四運動」課題引伸至教授「文化安全」,指中國文化與傳統備受挑戰下「歷久不衰,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依據」,藉此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明白文化安全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

倡摒棄女性紮腳、不可讀書等舊文化

教協理事、中史教師陳仁啟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指課程框架文件所指「以五四運動讓學生明白中國傳統文化歷久不衰」的說法奇怪,因「五四運動」的精神正是拋棄舊文化、提倡新文化。

陳仁啟舉例指,「五四運動」當時提倡摒棄女性的不公平對待,如紥腳文化、女生不能讀書、「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咁如果要教導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歷久不衰』,係咪以上『傳統文化』都要教呢?」

毛澤東定性五四為「新人物反對舊教條」

翻查資料,「五四運動」期間,當時中共總書記陳獨秀等提出要為中國引進「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新觀念:曾經直接到北京參與運動的毛澤東事後形容,五四運動是有一班新人物「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和民主,這些都是很對的」,甚至形容運動「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

藉林則徐事蹟教「前人保國安決心」

另外,在教授「清時期列強入侵」課題時,當局建議初中階段藉不同歷史人物如林則徐的事蹟,讓學生體會「前人為保障國家持續安全發展的決心及貢獻」。至高中階段,文件指應教授「列強入侵」行為如何威脅國家政權及領土完整,「從歷史維度了解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詳見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