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箇處有段故》介紹過九龍半島(九龍西)及新九龍(九龍東),將會為大家介紹佔香港九成土地面積、佔香港人口約六成的「新界」。新界名為「新」界,是對於英國人而言的「新」領土,對於今日香港全境經過《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而形成,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平日較少留意的歷史觀念。


深港同源:由寶安縣到新安縣

首先,自秦兵踏入嶺南開始,便在南方設立三個「郡」,即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而今日的香港地區,當時便位於南海郡的番禺縣。後來在東晉年間,建立「寶安縣」,縣城設於「南頭城」直到唐朝時廢寶安縣,改歸東莞縣管轄。

然而,在明朝(16世紀)東莞縣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兩次大饑荒,一時社會失序,飢民淪為山賊。經過鄉坤賑濟,終於平定。其時南頭鄉紳多次請求在南頭城獨立設縣,以加強對當地的管轄,朝廷最終批准,取名「新安縣」,取「新縣安寧之義」,亦有「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

新安縣的範圍包括今日深圳及香港一帶,因此一些論者主張「深港同源」便是這個意思。


香港不只是「小漁村」因為新界好旺

素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是一個位於中國南方沿岸的小漁村而已。(…)經過不同族群的努力,香港慢慢成為亞洲「國際大都會」。

上述的說法深入民心,但其實卻是不折不扣的「殖民主義論述」。一方面如果我們審視香港所有地區(港九新界),其實香港絕不只是「小漁村」: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包括新九龍在內,總人口近10萬人,雖然以務農為主,但村落、墟市繁多,也有公所、學校等,並不是未開化之地。

而將香港貶低為「小漁村」,正好符合「後來在殖民主的建設下」而成為「國際大都會」。


界限街擴至深圳河

最後,今日我們在深水埗一帶,依然可以見到「界限街」的蹤影,但這條「界限」,在19世紀末便擴至深圳河為界限。至此香港終於成為「香港」,既包括港九兩岸的城市,也有新界的鄉村風貌。


重溫廣播版: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8591049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新界 #新安縣 #寶安縣 #SanOn #PoOn #NewTerritories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