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的宗教場所
一提起旺角,大家通常都會想起不同的娛樂、飲食和書店文化,然而,大家又可會知道,原來旺角也是不同宗教場所匯聚之地?
一轉入山東街,在兩幢新建的東華學院大樓之間,你會發現一座格格不入的建築物,門前寫著「大石古觀音廟」、「水月宮」。我不解為何在寸金尺土的鬧市之中,居然屹立著一座看似普通的觀音廟。
大石古觀音廟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光緒十年(1884年),該廟最初位於「大石鼓」(即今天窩打老道與亞皆老街交界、中華電力公司總部大樓附近),昔日此處並無人居住,但由於是芒角村(旺角)往返九龍城的必經之路,群眾為了保佑出行平安,便建廟於此。
後來,港英政府發展九龍半島,於1922年興建太子道,以連接旺角和九龍城,位於工程項目附近的大石古觀音廟被迫遷出,舊址於1926年拆卸。港府撥出現今山東街的位置供古廟重建,並交由廣華醫院全權管理,兩旁的東華學院大樓卻是2012年才投入服務,難怪出現今日這種新舊並列的特異風景。
重建後的觀音廟跟昔日的規模和設計相差不遠,仍然保留著舊址的文物,包括香爐、神案、觀音銅扇等。無論是否善信,都可以進入廟內參觀、參拜,想像一下置身於一百年前的芒角,感受昔日的宗教信仰氛圍。
離開觀音廟,走入白布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由橙色磚牆打造而成、農村式風格的建築物,查看地圖,才知道是一座三級歷史建築 — 諸聖堂。
打開入口的玻璃門,走進諸聖堂內,鬧市的汽車聲、人群的嘈雜聲,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國度。由於是平日,教堂內信眾寥寥無幾,置身於歷史建築之中,猶如把我帶回一百年前的舊日時空。
昔日香港教堂數量稀少,諸聖堂於1891年成立,並於1928年在現址建成教堂後,便成為了油麻地和旺角主要傳福音的地方。1934年,教會在旁邊加建學校,在「有錢人才可讀書」的年代,不少學校都需要昂貴的學費才能就讀,反觀諸聖堂,當時作為了全民教育的先鋒,幫助過很多貧困兒童,讓他們能夠在學校中成長。
細看諸聖堂,有種既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教堂採用「本地西方式」建築,近似西式建築,卻沒有西方教堂般宏偉,內種種陳設都承襲大公教會的傳統,聖所、聖桌、讀經台、講道台等等,為教堂增添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走進旺角,中、西式宗教場所共冶一爐,為這個社區添上另一番獨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