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zreal Sin】

街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少活動在城市的空間裡發生,但我們有反思「街道」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嗎?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分享她對街道和社區的想法。

伍教授認為:「街道是建立社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我們一般認為街道只是人經過的場景,但在很多主要城市,他們已經意識到,如果街道有的設計及好好使用,人們不但能在街道行走、購物,也會有位置作為公共空間,讓人有碰面,或是偶遇的機會,會有空間傾談、 閒話家常,甚至透過街道認識當地的社區和社區住的人。在人與人的交流之中,可以進一步共同思考如何令到社區變得更好、更開心、更以人為本。 香港人的居住空間細小狹窄,若果街道有更好設計、更多綠色空間,就能使我們脫離密集城市的狹窄感,做到改善生活質素。」

你知道幸福感(well-being)可以從街道中得到嗎?其實街道的環境和設計絕對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幸福感。伍教授指:「我們(人)生出來就是去塑造空間,我們在塑造空間的過程去成為一個人。」人與空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我們出生開始就會在塑造空間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若果我們成長的空間受到很多限制,空間就會鉗制人的成長,成為發展個人潛能和身心靈健康的障礙。街道作為公共空間,不少研究證明共同創造公共空間的過程可以改善到我們身心靈健康。例如因為人類有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所以我們共同將住所,以及屋外的街道進行綠化的話,綠化的空間就能使到我們更快樂、使到我們身心平靜,甚至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例如降低血壓、減慢心跳等。另外,當遇上街道的公共空間問題,例如貨物阻街等等,若我們能夠透過協商,互相讓步,成功做到共同構想和共同設計街道的公共空間,能令人的精神健康和社交健康,或稱為幸福感,會有所提升。

在香港這個步伐急速的城市,讓不同的持份者有一個空間和機會能夠共同構想、設計和規劃公共空間是很重要的過程。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城市環境如何影響人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方感影響身心靈幸福感的研究,當中提到的地方感代表人使用空間的感受,如果街道是人多擠逼、難以通行的話,人們就無法停下使用該空間,或沒有機會與其他使用者產生聯繫,人的地方感層次會較低,幸福感亦自然減少;有足夠的空間令社區裡的持份者碰面、偶遇、傾談、打招呼,伍教授認為:「在社區裡創造,便是再高一些層次的地方感。能夠在需要時共同解決社區事務時,我們的地方感就能提高,社區的成員亦能感到滿足,感受到自己為社區作出的貢獻、被社區接納和與社區的正向關係,甚至在過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透過建立和諧的社區獲得最高層次的幸福感。」

 

街道變革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