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定輸數,接種率又怎會高升?
經過三個月來的催谷,特區政府公布疫苗注射成績表,結果接種率不到兩成,展望也不樂觀,每天預約接種數目僅僅過萬,大約只及每日可接種總量的四分一。
這份成績表可以預告,香港仍須一段頗長時間,才能走出疫情的陰影。即使樂觀地推算,以每日接種人數超過預約百分之二十計算(一萬二千人),仍需起碼十個半月,即明年四月中,才達到成年人八成、全港人口三分二的接種率。若說接種率到人口八成才形成群體免疫,香港還要多等十三個月。倘若接種情況如美國那樣,接種率到了百分之五、六十,增長率便放緩的話,到達群體免疫的日子將會更長,甚至難以估計。
群體免疫無期,社會無法回復正常,經濟亦難望全面復甦,政府理該加倍努力,勸導市民注射疫苗,但政府的反應竟然是打定輸數,敲定疫苗必定供過於求,因此努力部署如何處理過剩疫苗。由此可見,特區政府不是妄自菲薄,就是江郎才盡,無心也無力推高接種率,也變相承認自己失去管治信心,連惠及民生的政策也無能為力。
由疫苗開打至今,政府看來從不理解市民因何對疫苗抱觀望態度,也不先研究底蘊,制訂對策,只懂質問市民何以諸多猶豫,甚或出言恐嚇,須於九月前注射復必泰疫苗第一針,否則逾期不候,此後再無供應。這種限期策略,只會弄巧反拙,把事情弄糟,因為設定限期不會令市民看到注射疫苗的更多好處,限期根本不是打針的理由,而限期後再無復必泰,意即可供選擇的,只有抗疫效率低至五成的科興,他們接種機會只會更低。
當局停用復必泰的話,小心攬炒收場。具體來說,到九月停用復必泰時,即使接種率上升至成年人口四成,但若堅持以後獨沽一味,只打科興的話,即使注射科興人數由今天的五千再增加四成,也要多等一年,接種率才能達到八成的成年人口。更何況,科興防疫效率大約五成,按上述推算,即使有八成成年人口接種疫苗,但其中七成人用了科興,以五折計,等於三成半人完成免疫注射,再加另外三成注射復必泰,也只及八成門檻的六成半。
面對民間反應緩慢,政府更要冷靜應付,避免情緒反應。一年多來,香港經歷四波疫情,大多數市民克盡己責防疫抗疫,三月中以來,每天確診數字保持在單位數,近期更多日子是歸零。因此跟英美兩地不同,巿民並無迫切感馬上打針,實屬人之常情。再者,接種開始後,需要時間讓接種者把經驗傳開去,以建立口碑,釋除疑慮,接種率有望逐步上升,而不是不分皂白,一味埋怨市民不合作,指責市民不分好歹,甚至出言恐嚇,結果適得其反,惹來更大的抗拒。
其實政府只要實事求是,提升接種率也不難。首先是肯定市民的抗疫耐性,實有功於控制疫情,而接種疫苗只為長遠計,因此是需要鼓勵不是懲罰,以振奮人心,提高接種的動機。如在美國,接種率超過六成後,燃眉之急已解,接種速度亦慢了下來。一些地方政府近日各出奇謀,鼓勵市民接種,如接種者可獲獎海鮮一磅或啤酒一杯,也有向接種者免費發出釣魚或打獵牌照,以至一百美元儲蓄債券。用小恩小惠,以五百萬人計,每人一千元,也是五十億,比起以千百億元計的紓困措施只屬一個細數。又或者,當局承諾到達某接種水平,即取消對群體活動及和平集會的限制,也不失是一種激勵辦法。
其次是提高政府對接種者的責任承擔。現時市民接種後出現各類健康毛病,均要專家鑑定因果關係,才能獲得賠償,令人感到欠缺保障。其實政府可效法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以恩恤為主要目的,無需考慮過失問題,也無需審查其經濟狀況,向受害人或其家屬提供經濟援助,相信有助提高巿民的信心。
最後,全民運動需要有效的官民溝通。關鍵不在於政府有否運用社交媒體,反在於是有否誠意,讓不同政見、不同背景者如實分享自己對疫苗的期盼和憂慮,經驗和疑惑,而不是只供支持政府的意見領袖大唱獨角戲,結果也只有社會少數人樂於聽從,造成今天疫苗供過於求的不堪局面。
原刊於自由亞洲電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