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藝術家蔣鵬奕在香港舉辦第五次個展《太陽!太陽!》,展出的作品並非傳統的攝影作品,走進黃竹坑刺點畫廊,隨即被牆上的大幅抽象作品吸引目光,藍色影像裏有一個個白色小孔、粉紅色畫面中佈滿黑色斑點,難免令人感到一頭霧水。此系列作品與展覽同名,顧名思義是以太陽光線進行影像創作。

太陽光常用來創作藍曬影像,蔣鵬奕則利用放大鏡聚集太陽光,透過光線的熱量在菲林上形成一個個灼熱的光暈,這些小孔最終成為影像的斑點。由於菲林不能直接暴露於光線下,所以他在表面覆蓋一層黑色的遮光紙,影像中的黑色正是由此而來,當聚焦的太陽光線在遮光紙上移動時,彷彿創造出如刀割般的傷痕。畫面中的一整片粉紅色或藍色,來自叠加在菲林表面的不同顏色玻璃紙,令影像呈現出夢幻般的效果。

如太陽光壓 力量太集中成傷害

以太陽光線進行創作,表面上是藝術家對於攝影媒介的探索,當中也摻雜着他兒時的回憶,例如物理課的放大鏡科普小實驗、包裝糖果的彩色玻璃紙等,還有一層隱晦的想法。「太陽是有壓力的,稱為光壓(或輻射壓),如果它能量集中的話,是能對事物造成破壞的。」太陽是很強大及不可取代的,放諸現實社會也有相似之處,當一個國家或機構很集中一種力量時,也很容易給平民百姓造成傷害。表面上千瘡百孔的影像,由於事先的佈局和排列,卻是帶着美感的——如此看來,也增添一層諷刺意味。

蔣鵬奕沒有修讀過攝影,也沒有傳統攝影的創作包袱,現年44歲的他,自小已開始學習繪畫,因繪畫無法找到工作,輾轉在一間地產開發公司拍攝樓盤廣告,從而踏上攝影之路,開始沉迷在影像創作。早期作品如《萬物歸塵》(2006-2007)、《發光體》(2007-2008)等,創作過程均涉及用相機拍攝,2016年及2017年,則用寶麗來相機創作出《消融》和《海洋匹配太陽》。「即影即有是很私密的拍攝行為,拍攝時的狀態是很膠着的,很適合用來表現情色或曖昧的情感。」

寶麗來突破「情色」禁忌

在《海洋匹配太陽》作品中,蔣鵬奕翻拍蒐集得來的成人雜誌照片,然後在影像顯影前進行摺疊及破壞,令照片產生明顯的「傷痕」,從而產生一種「踰越」(transgression)。這個理論源自法國哲學家巴塔耶的《情色論》,他認為禁忌的出現在於創造出一種「踰越的神聖性」,而這種神聖性則會帶來愉悅感。某些宗教禁止婚前性行為,強調生殖的純粹性,所以結婚生子並非情色,只有突破禁忌(踰越)的單純性愛,才叫情色。

這種情色不限於性行為,對于宗教禁忌的突破,也是情色的一種。在另一輯展出的作品《導體》(2017-2018)中,蔣鵬奕以即影即有相機拍攝現成的基督教及佛教藝術圖像,並沿用《消融》系列的創作手法,將寶麗來相片進行移膜、製造出褶皺,令作品成為介於攝影與雕塑之間的獨特形態。「宗教圖像和祭壇畫承載着人的信仰,如果這些宗教畫像壞掉了(突破宗教禁忌),人們是否還能產生感情?」這些作品恍如通電的「導體」,又是否能讓人產生感應。

沒光源照片 藝術無需一言道破

2014年,他創作《幽暗之愛》時,原本想以長時間曝光拍攝螢火蟲,結果在偶然機會下把螢火蟲直接放在菲林上曝光,從而開始無相機攝影的創作方法。「我是以繪畫的思維來創作攝影,總思考如何突破創作的限制、如何透過感光材料進行創作。我並非攝影專業出身,覺得這種方式很適合我的創作。」他喜歡創作時的偶然效果,像《親密》(2014)、《在某時》(2015-2016)這兩個系列的夢幻彩色影像,源自發光的螢光紙與菲林的接觸;另一個在展覽中展出的《預見》(2017-2018)系列,則透過水果和蔬菜在菲林上的化學反應創作而成。

攝影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的Phos(光線)及Graphe(書寫),意思是用光的書寫形式重現事物。在傳統的定義中,攝影一定要有光源,然而他的初衷卻是創作沒有光線的照片,透過化學反應去獲得影像。他將蔬菜、水果放在菲林上,再置於全黑環境,在漫長的時間中,腐爛的蔬果產生的細菌慢慢分解並破壞菲林,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色澤及紋理,恍如一幅抽象水墨畫。

《預見》不僅探索攝影媒介的可能性,同時也沒有從大時代與現實環境中抽離,作品中也投射藝術家的個人想法及思考。「我不太認可目前的社會現狀,在《預見》作品中,菲林上原本是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最後卻在黑暗的環境裏慢慢腐爛。」誠然,這系列作品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但它所象徵的某種結果,卻是能預見的。藝術無需一言道破,或許如此,才有更多思考及心領神會的空間。

《太陽!太陽!》
時間:即日至7月3日
時間:10:30am-6:30pm(二至六)
地址: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刺點畫廊

 

顯影 Instagram / Matters

原文見於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