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下周送發光小魷魚與及水熊蟲上國際太空站 研究助人類進行太空長期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準備在下周四 (3/6) 從佛羅里達將大約 5,000 隻水熊蟲與 128 隻發光小魷魚送上國際太空站,作為 SpaceX 第 22 批貨物補給任務的一部分。
俗稱水熊蟲的緩步動物門 (tardigrades) ,只有約 1 毫米長,在 151℃ 高溫、接近絕對零度的 -272.8℃ 、缺水、太空、超高輻射下都能進入休眠狀態不死,是已知的「地上最強」生物,其卵也承傳這種超高生命力,能捱過太空的極端環境後仍可孵化。
正是這些能力使水熊蟲成為國際太空站上有用的研究有機體,以尋找牠們適應高壓環境的特定基因,幫助人類更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健康的影響。
實驗主要研究員、懷俄明大學分子生物學助理教授 Thomas Boothby 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團隊將會以分子生物學角度研究在低地球軌道,水熊蟲所有即時及長期適應變化。他希望從水熊蟲收集到的資訊有助保護執行長期太空任務的太空人健康。團隊所用的水熊蟲會在旅程中被半冷凍,到達太空站才會被完全解凍。
補給任務亦會進行另一個獨立實驗,128 隻剛出生不久的夏威夷短尾魷魚 (Euprymna scolopes) 會被送到太空站。該種 3 毫米長的魷魚在體內具有特殊的發光器官,當中含生物發光細菌使魷魚發光。負責該實驗的團隊希望研究細菌與魷魚之間的共生關係,以了解益生菌如何與太空中的動物組織互動。
負責該研究的佛羅里達大學微生物學家 Jamie Foster 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依賴微生物來維持健康的消化和免疫系統,而人類還不完全了解太空旅行如何改變這些有益的互動。
夏威夷短尾魷魚出生時無發光菌,而是從周圍的海洋中獲取,因此團隊計劃將魷魚幼體在太空站被解凍後立即將細菌添加到魷魚中,以觀察魷魚與細菌建立共生的過程。通過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分子,團隊將能夠確定魷魚打開和關閉哪些基因來在太空完成此互動;發現將幫助人類在長途太空旅行中保持腸道和免疫系統微生物互動維持正常。
來源:
Live Science, Glow-in-the-dark baby squid and tardigrades to be blasted into space, 27 May 2021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