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遺物整理師》— 令人動容的柔軟
看完《我是遺物整理師》(下稱《我師》),當下第一想法是 — 若交給日本製作團隊拍攝,會變成什麼樣子?
畫面會否更恬靜乾淨?色彩會不會傾向啞色系?角色的情緒衝突是否更收斂?人性的善意諒解會否更輕描?
別誤會,《我師》並沒拍得不好。純粹是劇本調性,讓我不自覺想起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送行者》。
同樣是生死課題,同樣以生人角度看待亡者立場,若以日本民族性的謙恭有禮、注重和諧與隱私的個性,究竟會把這部劇拍成什麼模樣。
沒有答案,但也不重要。純粹是一廂情願的「送行情結」,況且《我師》裡的遺物收拾畫面,從鏡頭、色調到配樂手法,都帶有一絲絲安靜的日本電影痕跡。
先說一下韓國 Netflix。如我之前所說,Netflix 來勢洶洶地進軍亞洲,企圖攻略遍地,但唯獨韓國市場經營最出色,主要是 Netflix 與韓國團隊達成彼此信任的默契,接連打造出叫好叫座電視劇,促使該地已成為亞洲區最大分部。
一方透過在地化的熟練技術操盤,另一方適時納入宏觀的全球佈局,相得益彰,才炮製出一部部放逐海內外都能引起共鳴的作品。
《我師》最成功之處是劇本寫得紮實,角色迥異生動,加上融入韓國曾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與社會議題,每集都資訊量豐富。
Netflix 製作的韓劇最大特色,是會把感情線與 OST 壓到最低。這對韓國觀眾來說或許不習慣(韓國「金球獎」百想藝術大獎也鮮少給予這家外資公司的劇集肯定,猶如奧斯卡對待 Netflix 的態度),但對於喜歡快節奏的全球觀眾來說,這反而成了入坑動力。
這部劇特色是善用了許多特效,讓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男主角腦海思路能具體呈現。實際上,在探討生死課題的電影或電視劇,特效都不鼓勵使用,以免炫目元素太多,干擾情緒投入的速度。
但這部劇的特效與鏡頭配合得當,不炫技之餘,反倒幫助觀眾更快整理出真相,這種拿捏實屬不易。
至於淚點滿屏的說法,見仁見智(到了最後一集我才眼眶發紅)。整體基調還是溫暖動人,細節上也涉及不少呼應的人性關懷,只是前半段的感動點有點意料之中,接近結尾時,說的再也不是一個故事,而是回歸一個人的內心情感。
這份柔軟才令我動容。
男主角陳俊翔叫人意外,《愛的迫降》裡的傻氣小兵依舊憨厚,唯獨眼神與肢體已躲入一個自閉症者的軀體,以他的身材樣貌,在韓劇中實則難以擔正。希望這部劇能讓他有機會晉級一線,走出如曹政奭般的另類性格路線。
從《建築學概論》就認識到李帝勳(恰好那部電影也是首次看到曹政奭),參與過許多大片,卻總是跟暴紅擦肩而過。《Signal》讓趙震雄與金惠秀翻紅,《I Can Speak》讓羅文姬掃遍韓國各大女主角獎,李帝勳並非沒有獲得肯定,但就欠缺一個人生角色。幸好他可塑性高,近期的《模範計程車》也叫好,未來拿下分量級獎項指日可待。 #我真的不覺得他像潘瑋柏
另外,久違的池珍熙魅力依舊,戲份少,卻如晨曦般溫柔地撐住整部劇集。而《如蝶翩翩》的兩名女演員也出現在此劇,其中飾演男主鄰居的洪承希這次發揮度大,顛覆了之前溫婉可人的孫女形象。
結尾明顯有伏筆,Netflix 作品都似乎會有系列。若此刻趕不及看的人也別太操心,明年再追或許更有連戲感。但疫情下看這部劇,實際上多了感慨,像是與最後一天的自己對話。
「若此刻要告別,你還有什麼話想留下。」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