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Bruce-Lockhart & Terazono, 2021) 日前有一篇題為《早餐價格:加價引發全球糧食通脹恐慌》的文章,文中提出有關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就疫情爆發後各類糧食價格指數急升的原因分析,文中繪製的「早餐商品期貨價格指數」顯示價格比2019年升了三成多!

下圖1是聯合國FAO的糧食價格指數及其分類指數,首先整體糧食價格指數由2019年1月的93.2上升至2021年4月的120.9,足足升了30% (圖1中淺藍色線-Food Price Index);其中升幅較高的有食油,升了102% (Oils,圖1中深藍色線) 、糖 (Sugar,升了26%,圖1中綠色線) 和穀物 (Cereals,升了23%,圖1中黃色線),其他如奶類和肉類價格也上升了18%和10%;全部升幅為雙位數,甚至三位數,而且範圍包括各類糧油食品,難以逃避。

that wanaka tree

圖1聯合國FAO的糧食價格指數及其分類指數,資料來源:聯合國FAO (2021)

糧食價格上升直接影響所有市民的生活質素,反映在通脹之中,這與我在3月18日的《通脹急速回升》(姚,2021a)和4月25日的《感受不到通縮的原因》(姚,2021b)兩篇文章的分析相吻合,前者探討了全球多個經濟體的疫後通脹情況,後者就香港的食物價格大幅颷升18%,通脹率卻仍屬溫和提出原因分析。

然而,金融時報的分析指出,糧食價格急升與疫情爆發後糧食需求上升和政府囤積糧食有關,另外加上一些天氣原因和運輸成本大增也有關係,但文中沒有提供更多有關需求上升和政府囤糧的資料,未能討論。相反,關於運輸價格的猛升,文中以「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 最近打破了過去十年的高位,反映全球運輸價格大幅增加,不但影響糧食價格,同時影響各類進出口的商品價格,包括金屬和原材料等,因此形成進口通脹,對一些高度依賴進口的城市如香港最受打擊。

圖2為過去五年「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今年五月初升破3200,至月底回落至2700上下,但仍處於十年高位,而且圖中顯示今次的升浪是自2020年的低位400回升,即升了七倍!由於疫情仍未過去,全球運輸仍然受到不少影響,運費在短時間內相信難以大幅回落,加上不少國家出現疫情第四、五波爆發,市民和政府爭相囤糧的行為是極有可能的,因此糧食價格似乎在疫情未完全消退前實在是易升難短,若加上各國政府大水漫灌催谷經濟,令各類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進一步上升,短期的通脹惡化似乎無可避免。

that wanaka tree

圖2 「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 。資料:Trading Economics

事實上,美國在今年四月份的通脹率彈升至4.2%,打破了十年記錄 (圖3),觸發市場憂慮聯儲局會否停止放水,甚至掉頭加息。世界多個先進經濟體亦自去年大幅減息後成功把通縮扭轉為通脹,香港在跟隨美國減息後,通脹率同樣由過去一段長時間的通縮轉為通脹,全球的通脹正在加速上升,糧食價格的通脹只是升幅較為突出而已。

that wanaka tree

圖3 美國通脹率。資料:Trading Economics

參考:

Bruce-Lockhart, C. & Terazono, E. (2021). The Price of Breakfast: soaring costs bolster fears of global food inflation, Financial Times, May 28. 

FAO (2021) FAO Food Price Index, May 6, 2021. 

姚松炎 (2021a) 《通脹急速回升》,方格子,3月18日

姚松炎 (2021b) 《感受不到通縮的原因》,方格子,4月25日

作者網誌

圖片來源:Photo by Yuki H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