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區交通組織「九龍城交通」】

經歷接近九年時間,屯馬綫終於六月二十七日正式通車,港鐵網絡將會覆蓋土瓜灣及九龍城一帶地區。相信不少在九龍城區生活過的朋友都會同意區內的塞車情況十分嚴重,筆者亦經常見不少街坊在網上平台分享「今日又搭咗個幾鐘」、「世運又炒車」等怨聲,「等地鐵等到頸都長」,可見不少朋友及街坊的確憧憬港鐵服務可以作為避免塞車的另一交通選擇。但另一邊箱,社區上亦有越多越多朋友意識到鐵路通車會伴隨著大規模「減班削線」,影響日常出入。

我們同意,不少街坊對現有公共交通服務甚有不滿。然而,這是否單靠港鐵通車即可迎刃而解?事實是,世界一直在變,但路面公共交通服務往往一成不變。

九龍城區位處九龍區的中心地帶,不少巴士及小巴(路面公共交通)路線早於七八十年代已經成形。區內以至整個九龍都充斥不少行盡塞車黑點的路線,但同時缺乏快速通勤路線。乘客的期望、需求隨著年代而改變,加上近年主要幹道擠塞越見嚴重,更突顯一成不變的路面公共交通服務規劃早已過時。要乘客在車上呆坐半小時都仍然未能離開社區,在今時今日是絕不可接受。鐵路一通車,路面公共交通服務競爭力就頓然盡失。觀塘綫延綫通車後九巴212、30X號線及專線小巴6號線客量斷崖式下跌,正正反映現存服務過時而缺乏吸引力,乘客用腳投票實屬正常。

既然乘客的交通習慣一早改變,或因鐵路通車而轉變,繼續用固有的路線服務社區,最終必然走去衰亡。因此,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路面公共交通服務重組配合屯馬綫通車 更符合社區需要及可持續發展

鐵路絕非靈丹妙藥,路面公共交通服務與鐵路亦絕非「有你冇我」。鐵路服務的確以班次密、車程穩定佔優,然而其本身缺乏彈性,覆蓋範圍亦必然存在盲點。單是土瓜灣及宋皇臺兩站,就已經遠離人口稠密的土瓜灣道、欣榮等地。鐵路站站停亦令中長途車程變得冗長,需要上上落落、轉車以及座位較少等亦大大降低舒適度。以上種種短處就反映了路面公共交通服務能發揮的優勢。近年部分其他地區開辦的中長途快速巴士路線成功避開塞車黑點作點對點服務,因而大受乘客歡迎,就證明「街坊需要甚麼,哪裡就是商機」。善用現有公共交通資源重組,改善交通服務回應乘客需求,對社區以及交通營運商必是雙贏,達至可持續發展。

作為社區交通組織,在鐵路通車的同時,我們更關注運輸署、交通營運商及社區,如何善用現有路面公共交通資源,重新規劃更符合街坊需要的服務。屯馬綫通車絕對是改善路面公共交通服務的良機,一些古老過時而未能回應街坊需求的路線之客量必然大減,繼而能騰出資源設計一些能善用路面交通服務長處而配合社區需求的新路線,例如一些快速通勤路線等,滿足以往未能滿足的社區交通需求,彌補現有交通網絡不足。

運輸署及巴士公司對服務重組態度消極

要做到一個能充分回應街坊需求的路線規劃,是十分需要運輸署及交通營運商主動去了解居民的需求,絕非「一味靠估」幾多乘客會轉用港鐵,然後直接抽起資源,草草了事。可惜,運輸署對屯馬綫通車後是否進行大型路面公共交通服務重組表現消極。早於屯馬綫一期通車之時,運輸署一改以往會於鐵路通車前會到區議會諮詢的慣例,直接將九巴5A號線延長至啟德及開辦城巴22M號線。九龍城區議會自2020年初起一直都有提問及文件要求運輸署及巴士公司交代屯馬綫全綫通車後的公共交通服務重組計劃,但運輸署一直以官腔回應。宣布通車同日,已經有消息傳出超過40條路線會減班,九巴85B及286M號線面臨取消。以上種種顯得運輸署及巴士公司根本沒有積極考慮在鐵路通車的同時,透過重組改善九龍城區而至整個九龍區的路面公共交通服務,便利市民。社區十分擔憂運輸署屯馬綫通車只會再次重現演盲目「減班削線」,終其受害。

誠如本組織於早年於觀塘綫延綫通車後撰文,將現存的路面公共交通服務「減班削線」而不作有效重組,只會進一步降低其競爭力,客量持續減少,構成惡性循環,對社區交通營運商皆百害而無一利。再者,不少能服務遠離新港鐵站的地點,舉隅土瓜灣道一帶若被「減班削線」,港鐵通車對這批居民根本是不便,絕非方便。再次強調,「街坊需要甚麼,哪裡就是商機」。

事實上,平日已有不少街坊都就九龍城區來往長沙灣、荃葵、港島等交通服務建議改道,避免塞車黑點,同時開辦更多通勤特快路線。區內繁忙時段較少擠塞的路段,例如紅磡繞道、承啟道等亦一直未被路面公共交通服務所善用,已可見區內公共交通服務尚有不少改善潛力。社區內亦有不少聲音關注學校及醫院路線,單以學校而言,九龍城區不少學校都遠離住宅區,亦有不少學生來自將軍澳一帶,但交通服務卻一直未有有效將兩者連接。社區亦十分關注來往伊利莎伯醫院及未來啟德醫院的交通服務。若果運輸署及交通營運商願意變陣,善用公共交通資源,重組設計更貼合街坊需求的服務,自然可以吸引乘客,在削減可能過剩的資源同時,社區亦可以有更好的服務可以使用。

鐵路進入九龍城區分佔市場,巴士及小巴公司減少資源以維持盈利實屬正常商業決定,然而在盲目「減班削線」,將乘客推向鐵路以外,絕對有更好的選擇。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