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説:「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馬太福音13章52節)

1. 引言:

一行禪師一生著述豐富,出版書籍超過一百本,有越南文丶英文和法文等著作,其中包括佛學論著丶詩集丶戲劇丶傳記等,把佛教信仰講得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充滿詩意。他承繼了禪宗的信仰傳統,在越南成功的革新佛教信仰,成為「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他在越南創立了青年社會服務社,為貧苦大眾服務。他又創立了相即共修團(The Order of Interbeing),編寫了「十四項正念修習」供修習者練習。他成功的使佛教在自己成長的文化土壤中開花結果。

因緣際會,一行禪師流落異鄉,在美國大學進修和任教佛學,又在法國成立梅村禪修中心,把佛教移植到西方文化土壤中。他針對西方社會的處境,用西方社會的語言,闡釋佛陀的教導,果實纍纍。此外,他又在美國丶德國丶香港等地成立應用佛教學院,把修行實踐傳播得更廣更遠。

一行禪師在宗教信仰上的深度,在信仰傳播上的成就,的確值得欣賞和學習。

2. 新皮袋只能藏新酒

耶穌説:「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路加福音5章37至38節)

宗教信仰出現於特定的時空和文化下,如果要在不同的時空裡生根結果,不能夠一成不變,而需要既有傳承又有更新。

一行禪師在《正念擁抱地球》(註1)一書中這樣説:「萬物乃至佛陀都在不斷轉變和進化。感恩有深入觀照的修行,我們察覺到現代人的痛苦和悉達多那個時代的並不一樣,因此現代的修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我們心中的佛陀需要演變,佛陀才能和我們這個時代連接。

這個時代的佛陀可以使用電話,甚至手機,但不會受到手機的束縛;這個時代的佛陀懂得如何避免生態破壞和全球暖化,不會破壞美麗的地球,也不會浪費時間與別人比較。」(註2)

因應二十一世紀人類面對生態的危機,一行禪師重新闡釋佛教五戒的含意,成為佛教獻給世界的全球倫理。由於「戒」在西方世界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字眼,他改用「修習」這個字眼。(註3)五戒原來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一行禪師將它們轉為正面的説法,就是尊重生命,真正幸福,真正的愛,愛語和聆聽,滋養和療癒五項修習,並且把每項的內容加以適度的擴展。例如,

「第一項正念修習:尊重生命

覺知道殺生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培養相即的智慧和慈悲心,學習保護人、動物丶植物和礦物的生命。我決不殺生,不讓他人殺生,也不會在思想或生活方式上,支援世上任何殺生的行為。我知道暴力行為是由恐懼丶貪婪和缺乏包容所引起的,同時是源於二元思想和分別心。我願學習對任何觀點丶主張和見解都保持開放、不歧視和不執著的態度,藉以轉化我內心和世界上的暴力、盲從和對教條的執著。」(註4)

一行禪師沒有把「不殺生」中的「生命」停留在人類和動物身上,而是擴展至植物和礦物。他也沒有把「殺生」只視為行為層面,而是包括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時指向暴力行為背後的恐懼丶貪婪和缺乏包容。這是因應新處境的詮釋,是新皮袋內的新酒。

一位西方文化長大的女士曾經問一行禪師:「我可以擁抱一個僧人嗎?」他答:「為何不可以?」結果,那位女士和一行禪師同時張開雙臂擁抱對方。後來,一行禪師更推動「擁抱禪」,藉此向他人表達深深的愛意。(註5)這也是適切在地文化的信仰更新。想不到,在東方文化中慣於含蓄的人也因修習擁抱禪而得益。

3. 講故事的高手

耶穌是講故事的高手。他對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人情冷暖,均觀察入微。當他把人間故事注入其天國比喻中,往往令人全神貫注,隨故事的開展而心神激盪,聽後回味再三。例如,耶穌在路加福音15章所講兩個兒子和父親的比喻,既反映家人關係的矛盾衝突,青年人的成長和成熟,又充滿溫情,更映照上主的慈悲和人類的放緃與自義。

一行禪師同樣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在佛教經典中採集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以説明佛理。例如,在《子肉經》中,佛陀曾經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對夫婦和他們年幼的兒子計劃橫越浩瀚的沙漠,到另一個地方尋求安身處所。他們並沒有周詳的計劃,因此走到沙漠的半途糧食幾乎殆盡了。夫婦二人知道,如果找不到食物,一家三口將會餓死在沙漠之中,他們因而做了一個駭人的決定:殺死兒子,吃他的肉。

他們每天早上吃兒子身上的一小片肉,只夠他們往前走一小段路的力氣。他們經常哭叫:『我們的兒子在哪裡?』他們把兒子剩下的肉扛在胳膊上,好讓它在太陽下曬乾。每個晚上,這對夫婦互望著問對方:『我們心愛的孩子在哪裡?』他們痛哭,拉扯自己的頭髮,痛苦地搥打胸口。最後他們終於橫越沙漠。到達他們要去的地方。」(註6)佛陀説完故事之後,問眾比丘:「你們認為這對夫婦享受吃兒子的肉嗎?」眾比丘答:「不。在吃兒子的身體時,這對父母受著極大的痛苦。」佛陀便説:「我們要修習進食時心存慈悲,否則就是在吃親生孩子的肉。」(註7)這和耶穌説「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才會」有點相近。一行禪師的著作中,有不少這樣的故事。

4. 從大自然擷取智慧

人類在土地上生活,沒有了周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風雷雨電,春夏秋冬,人類根本活不了。我們的環境和眾生,同時成為了我們了解世界及人類自身的寶藏。

耶穌常常用大自然的事物來向門徒傳達天國的信息。例如:「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章13至15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章43至45節)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6章26至30節)

還有馬太福音13章撒種的比喻丶稗子的比喻、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全都是農業社會中天天碰到的事情。

一行禪師,同樣喜歡深入觀察大自然的一切。他這樣説:「佛陀教導我們無常,沒有任何事物是絕對永恒不變的。當我們有這樣的領悟,就能更深入看到實相的本質,不會再執著於我們就只是這個身體,或我們就是這一世的生命的觀念。

⋯⋯

萬物不斷轉化,沒有獨立的我,理智上我們明白,但實際上我們卻難以接受。我們希望我們所愛的人和物都永久不變。

⋯⋯我們觀察的對象,可能是一朶花丶一片葉或其他生物。深觀這對象,我們會看到變化在每一刻發生。」(註8)

又説:「一滴雨落在地上剎那消失,但它仍在那裡。即使被土壤吸收了,它仍在那裡,只是形態不同。如果蒸發了,它仍在空氣中,變成蒸氣,你看不到那滴雨,並不代表不存在。一朶雲永不會死去,它可以變成雨丶雲或者冰,但不會是什麼都沒。一般人對死亡的觀念是:死亡是由有變成無,由存在變成不存在;禪修幫助我們接觸到自己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雲朶顯現為雲朶前,它曾經是水氣丶曾經是海洋,它並非由不存在變成了存在。我們對生的概念,只是個概念,我們對死的概念,也只是一個概念。」(註9)

四季的變化,所有物質的變化,包括各種動丶植物丶高山流水,都可以是深入觀察和正念的對象。

5. 深入淺出的教導

耶穌的教導,淺顯易明,連販夫走卒也懂。他教導門徒稱上主為天父,視他人為兄弟姊妹。他教人活得光明磊落,是就説是,不就説不,無需指天起誓。他勸人化敵為友,以善勝惡,不要報復。他教導人禱告時求上主賜予日用的飲食,不陷入試探之中,並且懷有寛厚的心,不計較他人欠自己的,既具體又實在。他又叫人不要累積財富,要懂得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無憂無慮,知足常樂。這些道理雖然簡單,但實踐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因為,全心全意愛上主和愛他人的力量,足以改造以威權和武力建立起來的帝國,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時,耶穌也宣告上主國度的來臨,一個新世界正在開始。

一行禪師所闡述的佛理也一樣。他教導人以覺知呼吸的練習開始,在坐下(坐禪)丶行走(行禪)丶進食丶喝茶(茶禪)丶休息(深度放鬆)每一個生活的小節中,進行靈性的修持,達到歡喜丶快樂、和平與穩定。透過安頓自己,同時改變世界。(註10)

他重新演繹佛教的四聖諦和八正道,以五戒為出發點的五項正念修習,來回應廿一世紀全球倫理的呼籲,建立美好的社會。(註11)一行禪師更與多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成功游説聯合國把二十一世紀首十年定為非暴力與和平十年。簽署這份聲明的人表示,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丶工作、社區和國家力行以下的事情:

「1.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與尊嚴,沒有歧視與偏見。

2.實踐無暴力生活,反對任何形式包括肢體丶性丶心理丶經濟或社會層面的暴力行為,特別是對弱勢的兒童與青少年族群。

3.分享我的時間與資源,消弭排斥偏頗的政治經濟迫害行為。

4.維護言論自由與文化多元,以溝通傾聽代替偏執丶毀謗與排斥他人的言行。

5.推動負責任的消費行為,尊重一切生命的發展項目,維護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

6.尊重女性參與及民主法則,貢獻社區的發展,共創新團結模式。」(註12)

除了最後一項,均與五項正念修習有共通之處。

6. 詩人的心

耶穌有一顆詩人般敏感的心,對受苦者充滿同情共感。他不忍心用石頭擲向行淫被捉個正著的婦人,用手觸摸麻瘋病患者,慢下來和患血漏的婦人傾談,醫治生來的盲者。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他多麼渴望保護上主的子民,自己的同胞,如母雞照顧幼小,可惜猶太領袖們都不接受他,令他黯然神傷。不過,耶穌並沒有詩作傳世,他的母語,也不是新約所用的希臘語文。

一行禪師除了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同時是一位有很多作品的詩人。他的詩充滿了對戰爭中苦難人民的同情,也有去國離家的神傷,亦有對自然的讚頌。

一行禪師在越南目睹戰爭和水災中受難的人民時,割破自己的手指,滴血在河水裡,為所有失去的生命祈願,並寫下〈體驗〉這首詩:

「我來陪伴你,

與你一起哭泣

為了我們被劫掠的土地

和破碎的生命。

我們只剩下哀傷與痛苦,

但請握著我的雙手,

握著它,握著它。

我只想説幾句

簡單的話。

要有勇氣。我們要有勇氣,

哪怕只是為了孩子,

哪怕只是為了明天。

水災之後那個月份,

年輕人只拿到緊急援助的

兩磅大米。

今晚他吃的是檳榔苗和腐爛的玉米。

而他只是眾多

身體發黃,面部浮腫的孩子之一。

他下痢已有一星期了,

沒有藥物

也沒有希望。

大水帶走了

他父親,

他母親,

還有他的兄弟。

這純真孩子的額上

沒有戴孝。

但從燒焦的和淘空了的田野間,

一道病懨懨的陽光照來

把我的靈魂裹在

它鬼魅似的屍布裡。

⋯⋯

在秋盤河畔的這片高地,

我割破指頭

看著血滴下

混和在水裡,

安息吧,

迷失了的你。

願你安詳。

溺斃了的你們,我説,

仍然生存的你們,

還有河流——

聽過所有空間回響著

嬰兒的尖叫。

今晚

我來站在崇山峻嶺之中,

看它們彎著身子在河上,

聽著它們

永恒的故事。

這是個無常

又川流不息的世界。

讓我們為了日後的世代站在一起。

⋯⋯」(註13)

詩中充滿了哀傷,但同時有一種深沉的靈性力量。

一行禪師的著作,不論是詩丶散文和佛理,都充滿詩意。例如,在《給地球的情書》中,他以地球為萬物的母親,偉大丶美麗丶具創造力、安穩丶忍耐丶包容丶無畏,為萬物的依靠。他又比喻太陽為萬物的父親,以無盡的光芒滋養萬物。(註14)

在〈托缽僧老〉這首詩中,一行禪師描述地球的美麗和神秘:

「是石,是氣,是霧,是心,

是以光速游走於不同星系的介子。

你來到這裡,吾愛,

你閃爍的藍眼睛,美麗深邃,

沿著那為你預溯的路,

從無有無盡處出發。

你説,來的時候

經歷了幾百萬次的生死。

曾經無數次,你化成了

外太空的火焰。

你用你的身軀,

去量度山河的歲數。

你的化身

是樹、草丶蝴蝶丶單細胞物

和菊花,

但是你今早望著我的眼睛,

告訴我你從來未死。

你的笑容邀請我進一個遊戲,

它的開始無人知曉。

是一個捉迷藏的遊戲。

⋯⋯」(註15)

詩,總是吸引人閲讀和沉思默想。

7. 共修團體

耶穌在短短幾年的傳道生涯中,接觸的人多不勝數。但是,他特別挑選了十二個人成為使徒,與他們常在一起,更差遣他們承擔傳道的工作。在十二人之中,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等四人又與耶穌特別親近。(註16)耶穌用了不少時間和心血,培養這十二人。除了因出賣耶穌而自殺的猶大以外,他們均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和核心人物。

一行禪師很重視建立共修的團體。他在越南的時候,曾經把13位跟隨他的大學生稱為「十三株雪松」,加以培育,希望這個共修團體像雪松般強壯,一起宏揚佛法。(註17)後來,一行禪師又成立「接現同修」,並為首六名成員進行傳戒儀式。(註18)這兩個共修小團體裡,一直追隨一行禪師的高玉鳳都在其中。她一直是一行禪師的得力助手,追隨一行禪師超過半個世紀,在越南丶法國等地成立的修行團體中,高玉鳳都是關鍵人物。

對於一起追求靈性成長的小團體所產生的力量,一行禪師曾經這樣説過:「獨自一人改變世界,非常困難。但僧伽――一群共同實踐靈性修持的人――以正念和專注匯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點燃我們的洞察。⋯⋯共修是我們成功的基礎。

我們幫助別人不陷溺於過去,不自縛於過去的痛苦與悔恨。我們的群體是我們的庇護所。與僧伽同修勝過獨修。同修的集體能量幫助我們更快速地轉化。有時候,我們或許會迷失,但拜同修之賜,我們得以再度安住。縱使心有旁騖,僧伽也會幫助我們記得回歸當下,觸發正面元素,觸發內在平安,看見困難的解決之道。」(註19)

一行禪師表示,僧伽不一定要是佛教徒。1966年,他曾經和馬丁路德.金牧師談到僧伽的建立。馬丁路德.金則以一起追求公義的理想團體「至愛社群」(beloved community)

作為回應。(註20)

回顧佛教發展的歷史,一行禪師更斬釘截鐵的表示:「沒有僧伽,佛陀也一事難成。此所以開悟之後,他便去到班納里斯附近的鹿苑,在那裡找到了以前的五位同修,並在鹿苑成立了一個六人僧伽,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六十人,然後是九百人。剛滿一年,出家僧人已有一二五〇人。」(註21)

一行禪師成功的傳承和傳播禪修,團體共修實在功不可沒。

8. 結語:

一行禪師在所身處的時代,承傳信仰,發揚光大。他詮釋佛陀的教導,使其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紀的處境歷久常新,成為活水江河。像耶穌一樣,他是講故事的高手,懂得從大自然擷取智慧,成為深入淺出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一行禪師是個詩人,他的著作,不論是詩或佛理,都散發著詩的芬芳,叫人喜愛,引發沉思默想。他更在世界各地建立共修團體,使佛陀的教導得到推廣和承傳。他告訴我們,所有人都是靈性的存在,都是有靈的活人。


 

註1:一行禪師著,汪橋譯:《正念擁抱地球:佛教的和平觀及生態觀,一行禪師關於地球及人類揚昇最重要的心靈及環境開示》新北:自由之丘,2012年10月,初版一刷。

註2:同上書,頁19至20。

註3:真空法師(高玉鳳)著,陸鴻基丶張仕娟丶趙茱莉丶呂君鳴丶蔡寶瓊譯:《真愛的功課:追隨一行禪師五十年》香港:Plum Village Foundation Hong Kong, 2010年11月,頁101。

註4:同註1書,頁24至25。

註5:一行禪師著,彭凱欣譯:《幸福》香港:皇冠出版社,2014年10月,初版一刷,頁136至138。

註6:轉引自同註1書,頁33至34。

註7:轉引自同註1書,頁34至35。

註8:同註1書,頁67至69。

註9:同註1書,頁75至76。

註10:同註5書。

註11:一行禪師著,鄧伯宸譯:《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新北:立緒文化,2014年1月,初版一刷。

註12:同上書,頁187至188。

註13:同註3書,頁82至89。

註14:一行禪師著,林苑瑜譯:《給地球的情書》新北:立緒文化,2014年5月,初版一刷。

註15:同上書,頁145至149。

註16:參馬太福音十章,在十二使徒的排名中,這四位使徒也排列在最前。

註17:同註3書,頁46至47。

註18:同註3書,頁101至107。

註19:同註11書,頁176。

註20:同註11書,頁177。

註21:同註11書,頁177至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