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專題系列」第二篇。之前我們訪問了中大及港大的醫學生,分享學生面對修例,對醫療質素及自身前景的擔憂。有興趣的讀者可於此重溫

修例的內容中,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特別註冊委員會」,此委員會獲賦權制定一張醫學院名單,榜上有名的醫學院,其畢業生便可免試回港。對於委員會,最大的抨擊聲音,是其組成中,相信逾半都會是「親政府」人士,業界擔心會繞過醫委會,失去專業自主。(詳情可參閱昔日報道

港府的做法與新加坡近似,該國同樣設有 100 間的認可名單,當中 4 間為內地著名學府的醫學院,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據官員解釋,香港的「認可名單」會每三年檢討一次,當中會考慮有關醫學課程的教學語言、課程內容、國際排名等。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評級機構 Quacquarelli Symonds 公布的 2021 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港大及中大醫科分別位列全球第 39、40 位。中國院校則暫未有一間能進入 50 名內。

業界以至社會最關注的,自然是名單上,會否出現中國院校?會的話,又會是哪幾間?

而正在中國讀醫的港人學生,是不是會因修例而心中暗喜?「你諗吓其實嗰啲係人命嚟,你過唔過到自己內心過關先。一個唔負責任嘅人先會講,『唔駛理啦,唔駛考試啦』」正在國內讀醫的子聰(化名)如是說。

***

赴中國讀醫的港人之間,廣州暨南大學醫學院是其中一個受歡迎的選擇。除了因為近,亦因為該校設有「香港保送生」規定,學生即使成績平庸,仍能輕易入讀。而暨大醫學院分為中文及英文班,大部分前赴的港人,都是報讀英文班。

子聰(化名)2017 年應考中學文憑試(DSE)前,經校長推薦計劃,面試後獲暨大醫學院優先錄取。DSE 成續出爐,他五科共考獲 18 分。考慮過在港升學的前景後,他決定修讀為期六年,暨大醫學院的英文班。

但理想不似預期。他形容,起初三年的學習非常迷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醫學無關的學科,如歷史、電腦、中文、通識科等,「學到嘅嘢好似好少咁。」直至現時升上四年級,他才真正有機會學習更多臨床醫學知識,「頭嗰三年唔知讀緊啲咩,跟住之後三年突然之間咁「chur」,其實係好智障。」

暨大學生:考試問題荒謬、奇怪 「好智障!」

子聰說,曾聽過高年級學生分享,畢業後若要到香港考牌執業,會十分艱辛,因為暨大的課程內容與香港不接軌,「學校嘅試同執業試係 90% 唔相似,你畢業喺學校攞好高分,唔代表你會識晒執業試嘅嘢。」

他說起校內一份難忘的試卷,「佢竟然問我,覺得武漢肺炎喺邊度嚟,問埋呢啲咁樣嘅嘢⋯⋯(無啦啦)又會問面膜對荷爾蒙嘅作用,呢啲真係好智障」。子聰批評試題「荒謬、奇怪」,但亦承認,假如試題的難度涉及更深的醫學知識,自己也沒有信心可以順利合格,「如果老師再狠啲,我哋又會死㗎喎。」

在校外,子聰亦親身體驗到兩地醫療系統的差異。他形容中國醫療系統「好混亂」,甚至會出現「病人扮病」、「封紅包」的情況。有一次,子聰因腸胃炎到當地醫院看病,輪候期間,他目睹有病人只傷及手指,但在急症室的顯示器中,卻被編排為「最緊急狀態」,「純粹係佢畀咗錢(護士),然後扮吓好痛。」

至於他自己,因翌日有醫科考試,陪同前往的同學向護士站講解情況,「問可唔可以調我(次序)高啲,仲講埋(醫學系)老師嘅名出嚟,跟住一下子就升返上去。」

倘免執業試 「唔叻、唔勤力嘅人都可以來港行醫」

子聰估計,港府「唔會夠膽」讓中國醫生豁免執業試,「好似係個籠入邊咁,你 filter (篩選)咗啲好壞嘅人」。作為一名於國內讀醫的香港人,其實他可能是未來的「既得利益者」,但子聰仍寧願維持執業試,「你諗吓其實嗰啲係人命嚟,你過唔過到自己內心嗰關先。一個唔負責任嘅人先會講,『唔駛理啦,唔駛考試啦』……你諗吓你讀緊乜嘢先,唔係讀緊 Science(科學)、商科,唔駛考試就可以做公務員。」

「你係讀醫喎,你要去救人,如果錯咗咁點,邊個負責?仲要咁多內地(醫生),到時一堆湧曬入嚟。」他續說。

在班內成績只是中等、好勝心亦不算強,子聰直言,無信心可以應考一次便合格,但表明會用盡五次機會不停嘗試。批評執業試的人,會說它「太難」、「唔公平」,但子聰有不同的解讀,「可以 test 返我哋啲學生有冇上進心,會唔會想更加識佢樣嘢,而唔係話叻唔叻。因為我覺得讀醫科,唔係靠叻唔叻咁簡單,而係靠後天,有啲人唔叻㗎嘛。好似我唔叻,咁咪畀多啲心機。」

但假如可以免去考試,「你咪畀一啲唔叻,甚至唔勤力嘅人入埋來玩囉。如果我喺入邊都會shame of 自己,會畀人唔好嘅感覺,與其係咁,不如畀個考試我……我見到有啲比我更加差(成績)嘅香港人,都同我一齊(讀緊書)。」子聰越說越激動。

希望提供考試資源而非免試

現時根據新加坡的做法,暨大醫學院不在名單內,當被問到會否爭取將暨大放入香港的名單內,子聰卻斷然說「梗係會啦,點解唔會?」

驟然聽來,似乎與他反對方案自相矛盾。他解釋,自己希望的是,若有認可名單,暨大能佔一席位,但獲得的不應該是免試的優待,而是為名單上的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如歷屆參考試題、或培訓課程等。

「我覺得呢個城市入面,班專業嘅人已經捍衛緊嗰度嘅核心醫療,(若豁免執業試)就畀人打冧咗喇。」

交大醫學院畢業生:入讀係我人生最大錯誤

新加坡同樣設有 100 間醫學院認可名單,當中 4 間為中國著名學府的醫學院,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Zoe(化名)便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擁有免試在新加坡執業的資格。但她仍選擇來港,花近三年時間自習後,終通過執業試,正式註冊於公立醫院工作。

「入讀內地醫學院係我人生中最大錯誤,如果去之前知道係咁,我打死都唔去。」她斬釘截鐵地說。

Zoe 說,中國院校的教學方式與香港大相徑庭,即使畢業後,亦不自覺是一名合格的醫生。就讀五年制的醫學系期間,Zoe 說自己在頭四年,絕大部分時間只是於課堂學習,直至四年級,才首次有機會親身到醫院參與「見習」(attachment),短暫跟隨醫生診症,「但當時完全未學 physical examination(身體檢查),只可以眼定定坐埋一邊望住。」

另一邊廂,香港的醫學生由二年級起,已陸續到私家診所跟診,到社區健康中心見習,四年級則開始到公立醫院「出 ward」,日常工作包括獨自上病房向病人問診,為他們簡單身體檢查,如檢視心肺功能、量血壓、測血糖,看檢查報告等。學生每日須在實戰中不斷學習,接觸各種病症、背景的病人,並同時應付醫生隨時隨地的「問書」,考核他們的醫學知識。

連考試病人都唔係真

同類型的工作, Zoe 指他們在最後一年才慢慢學習,並且只能輪流於四個學科工作,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卻不包括香港學生亦會到診的家庭醫學及精神科。Zoe 認為,即使修畢五年畢業,不等同已準備好其後一年的實習,「唔可以 expect 佢哋識做一個醫生該做嘅事。」

她對交大醫學院畢業試的「認真程度」亦甚有保留。與港大中大一樣,考試其中一部分須即場向病人問診,以學生的臨場判斷、提出的檢查作為評分指標。相對於香港醫學生面對的病人,全部均是公院「如假包換」的病人,交大的「病人」其實只是演員。

Zoe 苦笑,「我哋只係叫(學校)樓下嘅保安叔叔做 model 扮檢查,連病人都唔係真。」

Zoe 亦多次強調,國內與香港醫學生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她舉例,假如有病人指自己「心口唔舒服」,香港醫學生會隨即想到幾個可能性,包括心臟、胃或呼吸系統引致問題,並進行一系列檢查,如抽血、照心電圖及 X 光;但她指,大多國內學生第一時間只是聯想到與心臟有關,例如心肌梗塞,「佢哋無諗過病人可能肺積水,或者只係胃酸倒流,唯一諗到就係要幫佢哋(病人)通波仔。」

她認為,是因為交大醫學院以「病症」代替「人的身體系統」入手教學,令學生的思考模式較單一,亦導致自己最初來港見習時,顯得是「一張白紙」。「我最初見到個病人肚痛,腦入面只係諗一個原因……因為頭 5 年學校教嘅方式,引致到(即使)我想諗、用其他方式去幫佢,都唔知要點做。」

Zoe 慢慢解釋,說香港醫學院以人體系統分類課程,從正常基礎開始講解,然後一路慢慢深入講解病理過程、變化,症狀表現及原理,全方位理解不同器官如何互相影響,並讓學生在很早階段便開始「出 ward」學以致用。但在中國,學生會先花一至兩年,學習所有系統的簡介,然後再從病理角度切入,再將所有系統學一遍,然後很快以一個學期帶過症狀後,再到疾病學,「但人體係環環相扣,好難分開啲嘢嚟睇。」

Zoe 又憶述,曾有內地生在公院實習時,因為無法應付工作而突然「消失」,又有人因為不懂得如何急救病人,未曾嘗試便直接離開現場。

她說,廣東省有不少人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她亦認識持有身分證的醫科生,從來沒有在港生活,並且完全不諳廣東話,令她深感憂慮,「佢哋(病人)嚟睇病梗係講廣東話喇,你嚟香港無可能唔識。」

有錢就可以掛名實習

根據中國規定,醫學生完成大學學位後,須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於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後,才能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試》,合格後方可成為註冊醫生。

但 Zoe 透露,通過一年指導不等同有真正「落手落腳」實習工作,「內地係一個『好黑』嘅地方,其實你有錢就可以畀一個診所,或者醫院掛個名,一年之後就可以幫你出封信,證明你做過一年(實習)醫生。」

「如果你只係喺大陸讀完醫,有無信心 pass 到香港的執業試嗎?」記者問。

「沒有」她答。

「那麼你有信心回港立刻做實習醫生(houseman)嗎?」記者再問。

Zoe 搖搖頭,同樣沒信心地否認。「我喺咁嘅環境之下學醫,嚟到香港之後真係好衝擊,人哋培養出嚟嘅醫生,啲 technique 真係同我哋好唔同。」

三度考執業試始合格 「 7 成係靠自己讀」

香港醫委會舉辦的執業試,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業知識考試,共 120 條有關醫學倫理、內科、外科、精神科、兒科及婦產科等多項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第三部分則為臨床考試,每人每部分最多只有五次考試機會。

畢業後,Zoe 隨即來港進修相關醫學課程,為了應付「難度高、合格率低」的執業試,她不斷翻看相關參考書,與其他應考生組成學習小組,又主動爭取到公院短期見習,並與小組成員互相分享見習時診症的經驗。

最後花近三年時間,Zoe 終於在第三次應考第一部分時獲合格,而其餘兩部分均在第一次就合格。明明已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修畢 5 年,她卻認為「有 7 成都係靠自己讀返嚟,其餘 3 成就係嚟自之前學校。」

儘管準備應考過程份外艱辛,甚至曾因壓力過大而情緒崩潰,Zoe 仍以「值得」來形容執業試,認為通過考試,代表自己具備成為一名合格醫師的基本條件。她說,很慶幸香港有這個考試制度把關,防止讓不合格的醫生進來。

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評級機構 Quacquarelli Symonds 公布的 2021 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港大及中大醫科分別位列全球第 39、40 位,上海交通大學則排第 80 名。若以「百大」作參考名單,交大上榜亦不無道理。

交大畢業生 Zoe 卻對此嗤之以鼻,「名單畀你揀咗好啲嘅學生,但大陸出嚟都唔一定有辦法同香港學生比較。」

海外專科醫生:有晉升前景、薪金高

早前在記者會上,提到即使修例通過,亦只可能吸引到少量醫生回港。但亦有身處海外的醫生坦言,在香港任醫生的高薪,有一定吸引力。

在英國擔任專科醫生近 10 年的 Jeff(化名)表示,對計劃甚感興趣,認為引入海外醫生有助交流各地的醫學經驗。他以英國醫療系統為例,近三成醫生來自海外畢業,他平日上班亦會與不同國家的醫生共事。有一次,他的團隊遇上難題,反而是一個埃及裔醫生分享他在埃及的親身經驗,協助解決了疑難。

Jeff 說,自己憂慮的,是香港醫生對海外醫生不接受,擔心被排擠。

現年 40 歲的 Jeff 沒有子女,所以想趁年輕出外闖,回流是其中一個選擇,「我呢個階級會想追求多啲人生閱歷,同埋我喺香港出世,喺香港嘅屋企人,年紀都開始大。」他表示,有興趣了解更多香港公院的醫療系統,學習如何管理。

另一個誘因,就是醫生的晉升機會不再受限。 Jeff 說,據他了解,通過舊有機制的「有限度註冊」途徑來港,在公立醫院升級至副顧問醫生(Associate consultant)後便會行人止步,但若是正式註冊(Full registration),晉升機會便不會再受限。而計算在香港除稅後的收入,將比英國的多近一倍,亦是一大吸引條件。

但 Jeff 認為,豁免執業試應僅適用於專科醫生,因為他們已經接受為期數年的培訓,具一定資歷及行醫經歷。反而初出茅廬的醫生年資較淺,難以保證質素。他建議,對新醫生,應維持原本註冊制度,通過執業試才能在港執業。

 

(非本地培訓醫生專題之二)

 

記者|陳欣其

攝|Lau Tsz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