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之死.2】兩代辯員的妥協與堅持 — 國安法下,辯論比賽自設紅線是無可避免?
本文為【辯論之死】專題第二篇,先閱讀首篇:被消失的敏感辯題 —「香港不再是理想家園」 國安法下,辯論比賽還能談甚麼?
辯題無聲死去,辯論員、教練、賽會自我噤聲;活在國安法的恐懼下,辯論應走向何方?
《立場》邀請兩位來自不同年代的辯員,辯論「國安法下,辯論比賽自設紅線是無可避免」。
正方辯員說:我已選擇妥協。反方辯員說:我想大聲說話。
「自設紅線,至少可以在有限空間內,繼續自由辯論」,身兼辯論教練、辯論雜誌《主線》創辦人的陳麒匡說,寧可在制度內掙扎。
「自我閹割,就沒有自由討論的風氣,無人再敢抵抗白色恐怖。」大學生辯論員羅子維害怕一退再退,最終淪為什麼都不能討論。
生於不同年代的兩位辯員,共通點是熱愛辯論,同樣因辯論而希望成為老師,同樣拼命捍衛辯論的最後一點自由。
但他們明瞭,辯論不止是反映香港現況的縮影,而是有如眾多遭閹割、打壓或審查的事物一樣,自《國安法》實施那夜起,便急速崩壞墜落。
*****
寧可制度內掙扎
正方辯員陳麒匡說,作為辯論教練,希望保護學生。
「辯界其實一直處於不活躍,甚至可以說是一池死水去形容;打來打去都係嗰啲辯題,十年前打紅燈區,今時今日都係打紅燈區。」
可幸的是,近年很多有心人想改革辯界,「但正正遇着國安法,剛剛走上坡又要走下坡。」
陳麒匡說,自己一直想「拯救」辯論,於是他與一眾辯員成立關於辯論的自媒體《主線》,想在有限的空間內傳承辯論、在比賽以外體現辯論,如透過撰寫賽評、討論辯技、訪問辯員,讓更多人認識辯論。
縱有如此心志,他說,自設紅線仍是無可避免,國安法律在前,他只能妥協。
「有官員說『你不要想條紅線喺邊,總之你要避開條紅線』,一聽有小小荒謬,但他又真的無可能告訴你紅線喺邊。如果這是政權覺得對付我們的最好工具,我哋就要小心啲。」
陳麒匡再說,不想因為一場辯論比賽,令學生分分鐘身陷囹圄,他形容是無可奈何,「責任不單在於我,如果我鼓勵了學生、我的隊員去說(違法)的話,就要一起捱、一起揹。」
另一無奈是,他一方面要教學生辯論,但又要告訴學生,「即使繼續參與這個活動,得著未必如以前那麼豐富,因為我已經不能傾囊相授。」
但陳麒匡未感悲觀,他相信仍可在制度內掙扎。
他為自己的觀點鋪陳理據:不打政治辯題,還有很多議題值得探討,近至娛樂新聞、生活小事,遠至價值哲學、國際議題,例如「譚仔好食啲定三哥好食啲」、「鍾培生同林作邊個更適合做男朋友」,都是辯論。
「可能我個人過份樂觀,摸紅線係必要,但係咪要摸到變洗腦,或完全唔探討某些東西? 如果冇人嘗試喺收窄嘅地方繼續堅守,就唔係多與少的問題,係有冇的問題。」
*****
「我要大聲說話」
反方辯員羅子維說,作為辯員,只想「大聲說話」。
羅子維是前中大學生會內閣「朔夜」的外務副會長,上任不足一日,在校方施加壓力下全體辭職。
「經過咗咁多嘅辯論之後,我說服咗自己,所以今年上莊係一個理性決定。」這是他參選學生會前說。在作出多個人生決定前,他習慣與自己辯論一番,升大學選科是,上莊亦然。
對於香港,他曾說要有「賤民的希望」,對辯論如是。
「其實每個人都一定有一條紅線,對不對?講到香港前途問題、民族主義問題,沒人夠膽說清楚,或者沒人夠膽說。這條紅線是存在,但辯論上我覺得不應該有紅線,不應該有底線。」
羅子維剛升讀大學時修讀通識教育,因為辯論,他曾經的志願是成為通識教師,希望藉機「名正言順」帶辯論隊,希望教學生批判思考。如今,通識科也遭「閹割」被「正名」。
後來羅子維轉修政治及行政,因政治學同樣需要辯論。他舉例特朗普、拜登的美國大選辯論,認為政治與辯論本來密不可分,「佢(辯論)幫到我讀政治,而讀政治都幫到我打辯論。」
羅子維反對為辯論自設紅線,原因是擔心一旦無法討論政制,下一步或連政策、民生議題也陸續被禁,又可能下一步,連思想、價值有關的辯題,也會被消失。
「連自由和民主哪一個較重要、平等和自由哪一個較重要,那麼抽象離地的辯題可能也討論不了,辯論還能教導別人什麼?如果只能討論叮噹和蠟筆小新哪一個較有趣,是否仍能做到培養思辯的成效?」
對羅子維而言,辯論不止於賽場上唇槍舌劍,而是準備過程中教練、教師傾囊相授,講求學生對教練的信任。比賽以外,辯論隊是教練與學生促膝長談、交流何謂思辯與批判的空間。
羅子維認為辯論如「粉紅色泡泡」般美好,容許抽離地討論:賽場上,辯員根據題目及站方發言,辯員本身無須同意該立場,而是基於一些邏輯和理論,說服別人「這個立場是合理」。
「(萬一被指違法)至少你可以同法官講,你咁啱抽某一條辯題嘅某一個站方,唔代表你完全認同呢個站方嘅理念,係為咗想贏先要咁講。」
但羅子維也深明,如此抗辯,只算得上「尚算可以嘅藉口」。
*****
不可見光的辯論
城內的人都在「摸紅線」。
羅子維相信,光照不到的地方仍能種花,他又相信,辯論活動將轉至「地下化」。
「即使紅線無所不用其極監控我們,但我們仍可透過地下化傳承自由討論的風氣和精神。我相信辯界可能會死,但辯論不會死。」
沒有錄影、沒有觀眾,也沒有頒獎典禮,但至少他們能說想說的話,討論想討論的議題。
這是羅子維預計的唯一出路。
「悲觀地說,公開比賽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是沒可能,政策議題也會慢慢不能說,價值辯論也慢慢不能說。但我相信公民社會,不會那麼快想辯論死,唯有用其他方式延續這個火種。」
陳麒匡則認為,辯論只是一個受紅線影響的「子範疇」,「而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大範疇,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
他認為辯論不是香港的縮影,因為被紅線所纏的大大小小影子,早已重疊。
事實上,學界辯論近年啟發不少學子,中學生有機會參與立法會模擬辯論,也可參與大律師公會的模擬法庭比賽。數年過去,有人從政、有人投身法律界。
「以前辯論是這樣的階梯去上,現在就是上層先開始崩壞,做律師都不能這樣說,做議員都不能辯論,這其實就是上而下的倒退。 」
記者問,直至哪一刻會放棄辯論?
「當粵語辯論變成禁忌,只係得返官方機構有權去舉辦,決定邊個可以參賽,咁我唯有停低。」陳麒匡說。
羅子維說,沒有想過放棄。
*****
後記
辯論結束,正方、反方兩位辯員爭論一番後,握過手,沒有輸贏。
記者問,有否想過討論「國安法下,辯論比賽自設紅線是無可避免」題目也可能踩到紅線?
卸下站方,二人變得一致,甘願成為「摸紅線」的人。
陳麒匡說,同意自設紅線不等於不斷畏縮,也不等於甚麼都不會嘗試,「如果以一個辯論員身分,去討論害不害怕紅線,都已經是掂到紅線,咁我都無悔做了這個訪問,當是為辯界摸索多一條紅線。」
試下踏前一步,看看碰到紅線沒;如果到了便退後,這是他的方法。他認為仍有這個空間存在時,都不該吝嗇踏出那半步或者一步。
「其實會否踏到紅線是很曖昩。」羅子維說,當未有人實際告知說什麼、做什麼等同違反國安法,「Why not?在討論辯題時告訴你的對手,我想打這條辯題;告訴他們,我仍想說這些東西。」
他依然相信,如果每人都可以堅守這一種態度,辯論界不會那麼快變成一潭死水。
也許香港如是。
「未告訴你紅線已到,便先做;不到紅線頂、或者未確定到紅線,便先說。」
文/莫泳浵
攝/Oiyan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