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純粹從技術層面來說,今天從日本送到的這批疫苗,跟短期內疫情和緩與否關係不大。疫苗檢驗、配送、接種均需時日,接種之後也還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保護力。對於眼前而言,好好落實生活中的防疫措施更重要。

但就精神層面而言,這批疫苗卻有很大的影響。臺灣實際上是處於類似圍城的狀態,對外取得戰略物資(疫苗)備受阻撓。人是一種需要希望的動物,如果一直看不到獲得外援的希望,堅守圍城的意志就容易動搖;意志動搖,有心人就可能乘虛而入,進而兜售各種奇奇怪怪的方案。

有論者指出,在各種防疫措施當中,疫苗這項議題在臺灣輿論似乎佔據了過大的討論聲量。在我看來,有些帶起聲量的人,也不是真的要強調疫苗,而是要強調「他們有辦法阻止臺灣取得疫苗」,就像有人直到今天還在叫嚷說,臺灣民眾要有效抵禦病毒侵襲就「只有接受」所謂「安全高效、數量充足」的 XX 疫苗,言下之意自然是「若不順我的意,我就讓臺灣拿不到疫苗」。

阻撓臺灣獲得疫苗,這不只是生物戰,更是心理戰的一環。在圍城過程中,攻擊方往往會千方百計阻止防守方從外部獲取補給物資,這不一定是因為個別物資真的會對戰局有立竿見影的影響,而是要讓防守方陷入難獲外援的狀態,如此一來,精神上就容易出現裂痕。今天在桃園機場降落的日航班機,就是要防止這種狀況發生。

這場空運支援,除了防疫之外,同時也是在釋放一個訊息:倘若臺灣有事,東京(還有華府)不會袖手。這一點,跟 1948 年蘇聯封鎖西柏林之後,美國透過空運補給向莫斯科傳遞不會退讓的訊息,可說十分相似。從各方面來說,這次疫情都是一場類似戰爭的狀態。各方在疫情下的反應,相當程度也預示了戰爭降臨時會有的動向。作為臺灣人,我對日本國家,以及其他所有促成這次援助的人,只能說滿滿的感謝。

相對的,人必自助而後人助,臺灣若不站穩立場,別人也沒有理由要一直幫你的忙。在接下來的驚濤駭浪當中,唯有證明自己是值得援助的盟友,外援才會可長可久。成為某些國家的盟友,它們會在危難時對你出手支援;成為某個國家的國民,卻意味著它想要時就可以對你任意殺戮。究竟如何選擇,就在臺灣人的一念之間。兩個相隔多年的 5 月 35 日,正好就是這個對比的鮮明例證。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