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勝】

人生匆匆數十載,很多人追求權力和金錢,走到盡頭,才發現是非成敗轉頭空。「人生的意義」是我們畢生的課題。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究竟在尋找甚麼?

詩人律銘是一名紓緩科病房醫生,見盡生離死別。進來病房的都是晚期癌症或器官衰竭病人。律銘陪伴臨終病人走最後一段路,單是一個月便目睹數十名病人離世。對他而言,醫生不只是應對病人身體上的癥狀,更要花時間照顧他的心理和情緒,病人逝世後甚至要為其家人輔導。律銘聽盡往來人的故事,五味雜陳,有感而發,於是將感悟化成詩歌,後收錄至詩集《沿道尋回》。

律銘自言觀察力比較強,對身邊人和事物敏感,詩集其中一部份,記錄律銘沿着街道重新尋回失去的人和事。他最愛寫觀塘,這亦是他以往前往工作地點的必經之地。〈相約裕民坊〉寫道:「沿街熟食檔口與塵灰沒有兩樣/多少年炸大腸仍然金黃酥香/仍沒有勇氣嘗試」、「街頭最長人龍排五十號小巴/早上中午黃昏排滿睇病和有病的人」,觀塘人或許有共鳴。這些地方永遠是我們成長的憶記,即使被清拆或重建,舊記憶依然長留腦海。

除了生活,工作亦佔據了人生大部份時間。工作上的見聞亦給律銘源源不絕的靈感,〈幫助〉中的一段:「比較習慣坐在牀的右邊/和你們朝相同的方向/讓聲音觸摸你左耳[請盡量/避免轉過來]/治療者,和病者應保持。兩米距離」醫生可以協助病人戒酒戒毒,但也非萬能,尤其是面對抑鬱症患者,無法感同身受,與病人保持距離或許對雙方最適合。

〈公眾的假期  我的上班日〉頗有玩味:「我的履歷表就是未寫過的詩/住址是未到過的景點/成績表記錄十年前畢業時的學識/手腕與良知已經不止這些/公式曾經熟練現已忘記」這首詩是參考辛波絲卡的《寫履歷表》而寫。履歷表上寫的成長經歷,學業、成績、工作表現等等,將人生包裝得美侖美奐,但這絕不代表全部。「工作過三年以上才算熟手/假期對尚有工作的人才有意義」彷彿是「打工仔」畢業後投入職場,不斷努力工作的警語。有一次,作者與家人探望八十多歲臥病在床的婆婆,爸爸突然提及「一億獎金」:「用血汗勞力度日才渴望中彩券/『聽日六合彩有一億獎金/銀紙多到可以當被冚』/錢能解決幾多問題,問題是缺錢」但一億元對於婆婆來說已沒任何意義,作者筆鋒一轉,以婆婆視角敘述:「我的肉身每日只能活一天/時間能壓縮亦可伸展」。

我們經常想捉緊某事、某人,但現實往往不似預期,也得接受,<你決定放下下垂的手>寫道:「割斷疲憊無力不能的思念/幻想夜幕不會再張開/被輾平的馬路變得清爽/運走了肉身,氣味仍存留於空氣」,有時候當人見證至親撒手人寰,才頓時反思人生:「如果忙,會讓手太累/看來,是時候,重新,把生命排序/淚,不是白流」,人總在痛過後才大徹大悟,因而重新認識生存。讀詩,也可以尋找觸動心靈的力量。

律銘認為詩的門檻往往比較高,意象抽離有時讓讀者感到迷失。因此,他有時會在詩後加上了註腳,讓讀者了解詩作的創作背景和靈感來源,這是律銘詩的其中一個特色。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