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康】

大雨的維園是最早決定要放在片中的場景。2013 年那晚我也在維園,暴雨淋得背包裡的書也濕透了。當幾個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講出那一晚的回憶,我便知道影片開場必須如此。

開始拍攝後,一直很執著把這件事做好,埋尾時焦慮得連呼吸都困難。時間緊迫之類的外力影響固然有,但最大的壓力還是內發的。因為從一開始,這件事就對我非常重要。

每年六四後,總會看到萬人齊聚維園的燭光照,新聞亦會報導參加人數有幾多。但對我而言,參與六四晚會是一件孤獨的事。中學時身邊朋友對這種活動不感興趣,基本上大學以前也是自己一人去維園。記得每年由銅鑼灣 E 出口開始水泄不通,慢慢逼去維園的那段路,夏天人群的汗水氣味,行近維園開始傳來的《自由花》歌聲。那種壓倒性的集體行動中,卻又只能自言自語,向內探索的孤寂感和滿足感,現在回想過來,恐怕是我成長中重要的一環。

我必須尷尬地承認,即使到今天聽到《自由花》的旋律,心裡還是不期然有一種老套的悸動。大概是因為參與六四晚會是我第一次確切感受到自己的思緒並非是獨立於外在世界的,一群素未謀面的人,他們的激動、犧牲、熱誠,原來可以如此牽動自己。而在將來,無論自己希望創作、表達、言說什麼,再也不能繞過這個世界了。那是第一次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心靈,可以和一個社會事件如此契合。

到後來上了大學,認識了更多可以一起討論八九民運,一起去集會的伙伴。對晚會的印象亦不再是小時候那種純粹的觸動,而是多了分析、質疑。沒想到時局變化下,當初的老套又成為了今年最重要的命題。而我也慶幸今天的自己,尚有自由的平台,和相較成熟的(影像)語言,表達自己這種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