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夢想成真
世上偶然還會有好消息,哈佛大學公布新一屆尼曼學人(Nieman Fellow),蔡玉玲獲得尼曼獎學金,到哈佛進修一年。
有一種夢想成真,是你夢圓之時,會捏一捏自己,問一聲「這是真的嗎」?尼曼學人就是這種。
蔡玉玲因為調查報道 7.21 事件,由《鏗鏘集》幕後編導變成法律戰公眾人物,背負難以承受的壓力,聽到她有機會暫別是非之地,好好沉澱,我為她高興,非常高興,激動了一陣子。
此獎學金被業內公認為記者最高榮譽之一,每年只有約二十名額,超過一半是美國人,剩下十個八個位置,要與全世界最優秀的記者競逐,今屆獲選的尼曼學人,只有蔡玉玲一人來自亞洲地區。
尼曼獎學金最不可思議之處,乃對學人的信任,那不是一個課程,學人來到,不需要考試、不需要期末論文。它信任每位成熟的記者必然求知若渴,有自己的方法找到最適合的學習題材,學人有資格貪婪地利用一切大學資源,與不同單位合作、旁聽大教授的課,與世界各地記者交流,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什麼事都不做。是的,你申請時寫得天花龍鳯的大計,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做,不需要交進度報告,他信任人。
學人的待遇既優厚亦人性化,可以連同配偶或伴侶一同參與,甚至會安排學人子女在當地學習一年,免後顧之憂。
否極泰來,好人一生平安;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過去廿多年,包括蔡玉玲在內,香港只有三位新聞從業員獲「尼曼學人」名銜,一位是許少芬,即 Now 新聞《經緯線》監製,她十多年前獲獎時任職 TVB《新聞透視》;另一人是曾德成,即後來成為民政事務局長的曾德成,他廿多年前獲獎時是《大公報》總編輯。
哈佛大學的尼曼學人計劃踏入第 84 年,史丹福大學亦有一個奈特學人(Knight Fellowship),模式仿效尼曼學人,同樣是給記者無拘束自學一年的交流計劃。筆者有幸曾參與過,只記得深知一年有限,每一分秒都好好珍惜,所得之處不贅(請看拙作〈他他巴〉)。
翻開那年的記事冊,草草寫過一句:以後的日子,回看這一年,不枉此生。
還寫過:能夠得到一年的機會,是天大運氣,大得承受不起的運氣,大得你要還的那種運氣。
不過,也是那一年,令我明白,彼邦生活如何愜意,你始終是過客。也是那十五小時的時差,我才知道,我放不下香港。
願有一天,在煲底,我們會捏一捏自己,問一聲:「這是不是真的?」
相關文章:
他他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