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香港人工魚礁成了海蛞蝓天堂
十多年前,曾潛過一次人工魚礁,印象中是水很混濁,光線嚴重不足,隱約見到車軚建構物和一些魚群速迅游過。沒想到最近一次到訪,卻令我大開眼界,難以想像人工魚礁不只是魚兒繁殖和育養場所,更是香港潛水攝影者夢寐以求,多彩多姿的拍攝對象——海蛞蝓的天堂。
未去之前,我已在不同的潛友面書上,看到不論甚麼季節,人工魚礁總有不同物種的海蛞蝓記錄,而當中我最期待的是光纖海兔,粉紅色身體加紫色的蓑衣,尖端的白點像光芒。第一隻發現的海蛞蝓,由潛伴指給我看的就是光纖海兔,跟著大家都像開了慧眼一樣,左邊有三兩隻一齊交配,右邊又有媽媽生產中,我就像進入了愛麗絲夢遊仙境..... 後來認真查找學名時,發現原來她叫 Unidentia aliciae 中文譯名就叫愛麗絲光纖海兔吧!
進入了尋找海蛞蝓模式後,大家主要集中在沉船的舺板和桅幹等較淺水位置,一來水較清也較暖,二來在這不太大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附著生物如海綿、水螅、海鞘、海葵甚至一些柳珊瑚等,在紫色的苔蘚動物門 (Bryozoan) 上,有兩種細小但可愛的海蛞蝓,一種像黑白斑點狗,另一種是綠色有花點的,隨水流擺動,要影得清楚,一點不易。之後在其他位置,又找到幾種以前遇見過的,偶然經過正在保護著魚卵的石剎魚或是在發呆的鰕虎魚,在船艙的暗黑處,有時又有幾尾大魚轉出來,水太濁,牠行動太快,連拍下牠們的意圖也沒有。不經不覺,儀錶也快要進入紅區,這時突然發現在黃色柳珊瑚上,有一堆銀白色的觸鬚,仔細一看是未見過的海蛞蝓,橙紅色身體,黑色帶銀白點的蓑衣,後來知道牠是俗稱白髮魔女的海蛞蝓,較為罕見的。由於有潛伴未有機會拍攝,在發現的地方放置了浮標,令我們第二次下潛的時候,可以容易尋回。
第二次下潛沿著繩子下降,順利找到白髮魔女,牠仍是待在柳珊瑚上,潛伴拍了幾張照片後,我們又繼續探索沉船的其他位置。找到之前見過的海蛞蝓外,更發現了三隻我上次潛水錯過了的紫色藍點海蛞蝓,這隻名為 Dendrodoris krusensternii 庫氏枝鰓海蛞蝓,細小的時候光滑,紫色藍點鮮艷奪目,但潛伴說牠越大越醜,因為身上的疣突會越來越大,像長了腫瘤一樣。對我而言,我喜歡的是牠的紫色和藍色組合。兩次的下潛,一共約個半小時,相信只探索了兩艘沉船的四分一範圍,卻遇上了接近過百隻的海蛞蝓,超過十個物種。這組數字已超越了我在過去十幾次香港不同珊瑚區下潛時所遇見海蛞蝓的總和!
香港人工魚礁計劃是在九十年代尾開始,分兩期進行,用了十年時間,投放多種的魚礁在本港不同海域,目的主要是恢復香港魚類數量。雖然計劃完成後,未有明顯的成效,我相信主因是當時未有限制捕魚,即使魚礁能令魚群繁殖和生長增加,但過度的捕獵抵銷了實質的增長。香港禁止拖網捕魚幾年後,最新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海底物種豐富度有大幅增加。人工魚礁現在對魚群恢復仍發揮作用,但同時對增加香港海底附著生物的多樣性也有一定的幫助,而成為海蛞蝓天堂可能為潛水業界和水底攝影也帶來正面的影響。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最想漁護署能拿出當年進行過億人工魚礁計劃的雄心,在香港水域進行大規模的珊瑚復育行動,近年香港大學有利用 3D 打印技術,進行石珊瑚復育計劃,而香港中文大學珊瑚學院透過認養石珊瑚,再回歸海洋來增加數量,兩者都證明是切實可行,但規模也不及台灣澎湖公私營合作的人工復育基地,若果政府現在能用上當年人工魚礁的資金,投放在香港一些較淺水的海域,珊瑚復育的成效在十年後定必比人工魚礁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