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針谷不起,只能怪自己
是日,星期二,又不幸見到林鄭記者會例牌直播。
你就明白,為何疫症接種率低、谷針難。
林鄭一聲令下,谷針運動大龍鳯開始。大家一定聽過電台風暴消息,真正打大風時,直播節目不斷「飛紙仔」,巴士停駛、小輪停航、學校停課,源源不斷新消息。政府谷針,呼籲各企業各機構一起利誘市民打針後,有一樣效果,每隔一會就有各大機構公告新搞作,地產商送樓、銀行贈優惠利息、機構學校推出打針假期,更有企業不單只即跟,更「大多你兩日」,打一針送三日假。
諸位的谷針表現,再加上各種積極批鬥、舉報,將來就是識時務者的「愛國正面清單」重要組成部分。
利益申報,筆者早已打了復必泰,乃為了盡早出外探望長輩,日後出外旅行探親公幹,打疫苗將是必不可少。各國把打疫苗變成新時代競賽,因為大家都知道,誰先達到群體免疫,把瘟疫化作一場重感冒,誰就首先回復元氣,谷針就是首要政治任務。
特區政府確實難堪,疫苗充足、行政霸道、立法會全是自己人,竟然追不上政治任務的要求,自然苦惱。
疫苗接種不理想,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林鄭、林鄭及林鄭。一個四成人評分零雞蛋的特首擔大旗,沒有感召力,再黑臉谷針,註定冇運行,任何科學解釋都事倍功半。請記住,一路倒行逆施,與民為敵,視民如屁,要付出代價的。抵賴前行時,要照鏡。
二,瘟疫政治化,由特區政府做起。政府藉限聚令歇斯底里嚴打六四集會,路人皆見;政府高官做騷只打科興,打開政治化的大門,又怎能怪人政治化。
三,香港疫情不算重,打針意欲自然低,亦不急切,可以「睇定啲」,這是一個很理性平衡風險的計算。特區政府不斷講,香港接種率低,令人擔憂,高與低是相對,看你比較的標準是什麼。同周邊地區比較,香港最新公布接種率數字是 23%,也不算失禮(但疫苗接種率數字有不同基數,若以全港人口計,接種率約 20%,以此數字與本文其他地區數字比較較為合理),以第一劑接種率計,鄰近地區中,新加坡最高,接近四成;澳洲 15%、韓國約 12%;日本、泰國、菲律賓,不足 10%;台灣、越南,低至 1% 至 2%。澳門與香港接種率差不多,中國大陸至今打了超過七億劑,新華社說這就是「中國速度」,官方沒有提供打了第一劑的數字,粗略估計有超過三成。
你同美加、英國、歐洲比較,香港當然低,以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佔總人口比例計,英國及加拿大是 58%、德、法、意等國亦在四成上下。但他們疫情嚴重,死得人多,他們身邊總有親朋戚友染病甚至死亡,感染風險遠大於疫苗副作用風險,他們又期望開派對暑期大旅行,又如美國打針夠多已經可以除口罩,人家打針,誘因極多。
若你同群體免疫所需水平比較,當然遠遠不足,最少人口七成人有免疫力,若然疫苗有效率低,代表打針比率要更高,才或許有群體免疫。
四,政府沒有為打了疫苗的人提供生活方便的誘因。舉一個簡單例子,想到安老院探年長家人,現時打了兩針再加檢測證明,才能探望。既然已經打了針,而且復必泰的有效率為 95%,很穩妥了,為何不簡化規定?因為有一隻科興,有效率 50.66%,即是說,縱使打了科興能防止重症及避免加重醫護工作壓力,但始終有近一半人,就算打了科興,亦未必有足夠保護力,未能防止隱形患者感染他人。而政府又因為眾所周知的理由,不能只放復必泰不放科興,導致現時的尷尬局面。
而所謂 D 類食肆,一家人可以同枱食飯,屬於神話類。D 類食肆幾近不存在,因為太多員工未打針,也沒多少家庭一家大細大部分人打了針。即是說,你打了針,只能用來抽獎,帶著針紙行出街,幾乎日常生活中「冇用」,亦不能出國。相反你看看歐洲,若打了針,歐盟之間快要通行無阻。
五,宣傳谷針,似乎從一開始數據掌握就有偏差。初時有說科興較適合長者,但復必泰在發達國家,長期病患者照樣大規模接種,證明反應良好安全,而且復必泰的說明從來沒有說三高人士不宜打。這是何栢良說的。香港打科興後面癱的個案其實比復必泰更多,而科興甚至沒有列明「面癱」這不良副作用,這是孔繁毅說的。
六,特區政府從一開始就採取保守打針策略。香港安老院接種率,現時只有僅僅 3%,驚人地低。若如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般比較,就見到英國加拿大達到九成以上,乃因為他們的安老院群族列作優先打針,不管有沒有長期病患,除少數嚴重疾病外,統統照打,才有此成績,當中當然衡量過風險,冒一點險都要如此。香港從一開始較為謹慎,醫管局列出的指引亦較嚴格,現在政府若要「改變策略」,相信要大費唇舌。
香港人重視規矩、重視健康(或叫怕死),在戴口罩或社交距離方面,可能是全世界最自律的一群。香港疫情不算重,市民本來就缺乏誘因去打針,一早就要利誘,而且應該要為打了有效疫苗的群體提供更多生活上的方便,當疫情接近清零時,也需要有一個回復正常生活的明確路線圖,讓人看到彼岸,懷有一點希望。
如此管治團隊,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