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份香港人開始關注緬甸自由運動的點在於,那些抗爭畫面與我們一九年經歷的太像,望著示威者在亂槍下血濺一地,卻還在煙霧彌漫下團結的不屈,似乎喚起了那年的憤慨與無奈。我想總有些素未謀面的人卻就那樣烙在了腦際之中。記得那時 Facebook 不斷流傳的相片,是一個年輕的華裔女生,穿著黑色 T 恤,脖子掛著透明眼罩,緊盯著前方的樣子。文字的內容是她預先留下的遺言,若自己不幸身亡,別浪費資源救她,就把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就好。她的名字是鄧家希。我記得她中彈身亡的那天那些帖上的文字,「她只是剛好不是你家的女兒」。後來在一本紀錄這場緬甸政變的書上看到她躺在擔架上後腦和左耳滲血(沒有打格)的照片,然後是一小段文字,然後是其他已犧牲了的示威者的相片和文字。凝視著那些血與淚,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去形容那種悲哀與憤然。在時間與疫情下,在離開與低頭生活中,是否還記得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並非想要批判些什麼,只是誠然的希望,所有能走下去的人,包括自己,永遠也別遺忘這一點。

最近香港充斥著好多關於留或走的爭論,每次看到這些時總是一陣疲憊。當緬甸人民在面對軍事政變、軍隊實彈鎮壓時,他們努力爭取的是,與流亡海外的羅興亞人、居於邊陲地區的克欽族、克倫族、若開族、撣族等公民社會團體相互體諒,該道歉時道歉,該和解時和解,在國家大事當前放下「大緬族主義」,縱然民族和解能走到哪一步尚未有誰能夠斷言,縱然一切前途還是未知。而同是「奶茶聯盟」一分子的香港人,不管是上一代、九十後還是 Z 世代,擁有的本地與國際資源人脈,又或是於資訊科技的知識技術與運用,其實絕不下於緬甸年輕一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與其花時間內訌、相互指責,不如看看別的國家、別的民族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們又能從中學習些什麼,改進。然後一起,走下去。

關於緬甸,筆者未敢自詡認識些什麼,只是早前朋友聯同一眾港臺學者、記者們趕在一星期內撰稿成書,舉行義賣,僅為支持緬甸人民對自由的堅持。作為一個寫字的人,唯以書寫向大家推薦此書。我想對於香港人而言,就像本對緬甸一無所知的我,多了解東南亞的政治角力與經濟合作,又或只是那些在極權統治下跨越民族間的情感與連結總是好的。

《花開明天:2021 年緬甸自由運動》收錄了九篇緬甸政變與自由運動的文章析論,從國際關係、歷史學、人類學、區域研究,以及在地傳媒等多角度剖析現時緬甸的局勢,附錄的文字與圖片亦均為第一手歷史材料。不管是文字、評論還是相片,正如編者所言,也希望為自由運動留下確切的歷史證詞與紀錄。本書在扣除成本後,將獲得版稅全數捐贈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如日後委員會因任何理由解散或不復存在,版稅則轉捐緬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義賣活動已於台灣各大網站,以及本地書店 Book Punch 一拳書館Vhite Store 伯店、Mount Zero Books 見山書店等進行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最後都係嗰句,見字飲水。
讀多啲書,做多啲運動。
香港人,避唔到,一齊捱。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