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吸收海外經驗助新進影人
由杜琪峯導演發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無疑為近年香港電影注入新力量,為本地新進電影人提供創作機會,黃進、黃綺琳、李駿碩等人拍攝優秀首作前,也是由鮮浪潮出發踏入電影工業。第十五屆的短片節, 教人關注的除了本地競賽單元外,還有一如以往海外參展作品精選,今年電影節的5個海外節目,再次以不同電影節為單位選出優秀作品。這些電影節性質與鮮浪潮相近。五個電影節單位都曾於以往的鮮浪潮節目內出現過,但過去都是談論作品為主。這一次反而想略談每個電影節的背景和目標,從而去看這些電影節如何幫助新進電影人的創作。
法國CILECT:全球聯校電影組織
鮮浪潮成立不久,CILECT國際影視院校聯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Liaison des Ecoles de Cinéma et de Télévision)的得獎作品就已經登陸在短片節裏。CILECT創立於1954 年法國康城,原目標是在冷戰時期為了促進東西方電影製作交流而設。如今的CILECT是全球各地電影電視學校的聯合組織,其中,香港成員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組織和連結不同地區的學生短片競賽。他們選出的作品,大多在不同電影節中也獲獎,所以在兩個得獎短片集中,觀眾看到的都是具有認受性的優秀短片,好像菲律賓的《高球姊妹花》,就獲得第70屆柏林影展「最佳短片」銀熊獎。兩個環節可以一次過看到不同國家的年輕電影人,同時了解到不同地區對電影創作的理解和觀念。
日本 PIA:獨特年輕人視角
同樣老資歷的,還有日本PIA影展,全名為PIA Film Festival,是亞洲地區最早針對新進創作者的電影節。從1977年起成立,他們一直高舉作者電影旗幟,以發掘和育成電影人才為目標,黑澤明、園子温、李相日、石井裕也等如今知名的日本導演,他們年輕時亦曾經參與 PIA。始於民間的PIA電影,亦會將得獎作品推廣至海外其他影展,設立PIA獎學金、以及全國巡迴上映的發行網,每年都吸引電影學生參與。在競賽中獲大獎的電影人,亦會得到資金和技術支援製作下一部作品。PIA 的出現早已成為日本國內影展的示範,但更重要的是PIA 選的電影中,都有一份獨有的青春氣息。就以今次選映的三部作品為例,《成美》和《星塵電波》,同樣聚焦少男少女身上。前者是男女主角面對成長時的性困惑,後者借大衛寶兒歌詞譜出一段純情少男愛情幻想。至於《狸貓換太子》以少見的外來者目光看待東京在奧運舉行前的變化,以及外地勞工狀態,就算題材看來陳腔濫調,但都有著無法被取代的年輕人手法和視角。
後起之秀:台灣「高雄拍」與韓國SeSIFF
像PIA 那樣會資助年輕導演,還有後起之秀,由高雄電影節和高雄市電影館策劃的「高雄拍」計劃鼓勵短片創作並發掘適合新媒體(網路、行動等)傳播與映演之創新作品。在台灣大大小小的輔導金(即資助)與補助中,「高雄拍」的特別之處是要創作人的拍攝,必需以高雄作為創作場域。除了一些為了推廣高雄市而設的限制外,對於拍攝題材就沒有任何限制,有《雄雞卡克》般怪誕、風格化的敘事,亦有《貓與蒼蠅》講述當地低下階層,表現出高雄陰暗面的寫實短片。相對而言,首爾國際超短影像及短片影展(SeSIFF,The Seoul International Extreme-Short Image & Film Festival)是本文要提及的另一個後起電影節。它從2009年起舉辦,以「人人都可以拍電影」為宗旨。同時,他們要營造一個不局限於戲院,人人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感受電影帶來的獨特體驗為目標。參與的短片,短至90秒,最多15分鐘內完成。製作條件不限,有不少創作都會選擇用更輕巧的器材,好像手機作攝錄。今次選擇的作品,都是一些善用極少空間,集中只有兩至三個角色的小品。電影節除了真人部門,亦有動畫部門,每年會展出接近200部短片作。
泰國 TSFVF:高壓政治下的另類發行
雖然 TSFVF 泰國短片與錄像電影節(Thai Short Film & Video Festival)成立於1997年,但已經成為當地歷史最久,甚至是少數有規模的電影節。泰國過去曾有不少電影節:國際著名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就曾在90年代至2014年期間,舉辦泰國實驗電影節,官方色彩濃厚;只舉辦了5年的曼谷國際電影節;還有在2017年停辦的曼谷世界電影節。作為泰國首都的曼谷享有多於其他府更豐富資源,近年有留意泰國電影的觀眾也感受到其電影和影視的創意;但奇怪的是,無論民間或官方資源底下,都有些影展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而無法舉行下去的,變相亦令到放映多達五百部短片的 TSFVF 成為泰國具有相當代表性的電影節。電影節也吸引周邊地區參與其國際競賽單元, 值得一提是《金都》的黃綺琳就以畢業短片作《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就曾參與這個短片節。
事實上,泰國每年產出大量的劇情或紀錄短片,鮮少有機會上映,不少作品因為無法通過審查而無法放映,電影節就成為泰國年輕或業餘創作者發表作品的機會。TSFVF也因此負擔起在商業影院以外、尋找放映平台的責任。電影節從1997年起只有三人小規模營運,到今天由不同基金會投入的多元化電影節,大多節目是免費給予觀眾參與。今次節目中四部作品帶有傳統題材:關於三代同堂女性因婚姻問題起衝突的《大日子》;也有相當具影迷色彩、關於男女關係的《友誼不萬歲》,《末路童途》則是少見的寫實和社會性短片。個人最為推介《間諜之聲》,是一部苦樂參半的後設電影,一方面以聲、畫一本正經地惡搞間諜類型電影(和《重慶森林》),另一方面也能體現泰國電影工作者在高壓政治下,如何豐富而深思熟慮地將政治信息傳達。
可以說,如果沒有PIA,日本的獨立製作和電影文化生態缺少了重要一環,泰國TSFVF 和韓國SeSIFF,在兩地崛起的電影工業中,提供了新人們展示作品的平台外,其包容各類型的態度也讓新人大膽嘗試各種電影實驗;而像「高雄拍」那樣,必需要在高雄當地拍攝,則使創作人走出了「舒適區」,以城市為題材,發掘陌生的地方。
提及以上電影節背景,只因為知道,如今電影人們很需要像鮮浪潮,或以上提到的海外影展,作交流改進,從一個影展延伸到其他影展。相較劇情長片,學生作品和短片都較少機會可以在戲院放映,乃至網絡上放映也非常之少,每一個節目都是難得了解新進電影人創作的機會。
第十五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節目詳情:https://bit.ly/3xYYX8L
立即購票:https://bit.ly/3p8Rekj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