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編按:文學及文化季刊《方圓》,每期都邀請各領域的創作人、評論人就文化主題對談。「收拾」一期請來四位香港作家、藝術家交流生活體悟與創作靈感。以下節選部分內容,原文約一萬二千字。

時間:2021年3月13日

地點:GLO Travel旅行講堂

與談人:

鄧小樺(作家,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方圓》總編輯。以下簡稱「鄧」。)

王樂儀(填詞人,作家,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以下簡稱「王」。) 

張振華(GLO Travel Academy共同創辦人。以下簡稱「張」。) 

葉梓誦(《Sample 樣本》總編輯。以下簡稱「葉」。) 

劉學成(藝術家,以雕塑和裝置為主要創作媒介,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奬(視覺藝術)。以下簡稱「劉」。)

葉:我有一陣子是用白紙寫作的,後來轉成電子後,每寫了一個新版本都要列印出來,在紙上修改過後,才在電腦裡修改,然後再印出來,這樣來來回回浪費了很多紙張。這些不同版本的廢紙,我會用來寫其他東西的筆記,可能是某些計劃、意念,它們就逐漸演變成了某種檔案。有時候,同一篇文章寫過很多版本,有些後來刪走了的段落,也要在舊版本裡找回來。

鄧:你的寫作涉及很多資料。

葉:對,但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整理方法,不時就會轉用。我大學時代是用cue card的,辯論比賽用的那些。我買了五百多張,寫上不同東西,到了寫文章時會把這些段落用進去,又把次序調得亂七八糟。這個方法我一開始是從羅蘭·巴特的工作方式裡看到的,他很喜歡碎片寫作,用小卡來組合,令我也常用碎片的方式寫作,而且對字數的問題很自覺,段落之間的字數差異不會太大,字數限制對辦雜誌來說亦很重要。寫小說的話,我就要買原稿紙,每次繼續寫下去之前都要由頭開始抄一次,所以都寫得很短(眾笑)。

前段時間司徒薇在港大免費放出一堆書,我拿了不少回家,發覺她的筆記寫得很完整,十分厲害。我特別喜歡收集別人手寫的筆記。有一次我在中大圖書館借了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發現書上寫了一段表白的說話,但他的英文錯得很嚴重。我覺得這很過癮,好奇到底什麼人會在書上表白完後又把書還回圖書館?自此以後我常常在圖書館翻書,真的試過發現其他情信、情話,「雖然我讀書很差,但我會努力,希望你會重新喜歡我」之類。當聽說德里達的檔案開放,雖然我不懂法文,但也很想去一窺裡面的旁注。

鄧:我很喜歡寫收拾東西,詩裡會寫到燙衣服、摺衣服。我有一首關於六四的詩,寫我一邊做家務一路去六四集會,家務、整潔在我詩中經常出現,但扮演反派角色。散文比較寫實,則能呈現亂中有序。

張:為什麼收拾是反派?

鄧:因為我很喜歡寫殘餘,但殘餘可以怎樣寫呢?就是寫收拾妥當、情感摺疊後仍有殘餘,所以我通常大寫收拾,來反襯殘餘。

張:收拾被你污名化了(笑),只是表面上的收拾,缺乏完整的梳理。

鄧:這可能和我的保育運動的背景有關。我早期不覺得要特別寫混亂的,畢竟大學時師承樊善標教授,有一點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追求秩序和編排。但到了06、07年左右,城市開始士紳化,排除沒有秩序的東西,出現大量欄杆,秩序管理密集增加,這在90年代是沒有的。乾淨的語言變成了城市潔淨化、士紳化的象徵,美學於是就轉向了骯髒、混亂。像陳滅的詩〈到七一的路——回歸十年紀念之二〉最後寫到掃街車洗走街上的垃圾:「不知那潔淨,原是一種感傷」,乾淨其實是某些東西的剝奪。或《烈佬傳》寫灣仔,黃碧雲想保留的不是現在經過淨化、美觀的灣仔,而是以前那個龍蛇混雜、黃賭毒的灣仔。所以當時就開始寫秩序的束縛:「我們舌頭上精緻的蝴蝶結/在嘈雜中實在顯得太安靜/刀叉、燭台、餐桌禮儀。/房舍的裂痕如何描述?/身體的擠壓,泊泊流出的汁液/可仍然需要修辭/將一切修改成光滑的指甲/喀嚓喀嚓被剪掉」,這首〈為何要倚賴虛構〉就是開始想以反秩序的混亂去思考香港的主體性。

王:我經常寫狹窄的空間,例如王嘉儀的〈Leaving Room〉講述房間狹窄得連一個人的情緒也裝不下,黃妍的〈牆身有裂〉也是這樣,在我的作品裡,空間無法盛載人的關係、情緒,慾望是長期內爆的。耀輝有一首〈只帶一隻行李箱〉,它的重點不是行李箱的容量,而在於它根本沒有界限,可以裝月亮、裝靈魂,輕盈地離開;反觀我自己,則經常寫困境。

葉:我覺得「收拾」這個詞有種終結的意味,但在寫作中我不喜歡把東西處理妥當。我的很多創作是關於如何重新組合不同知識、書、文字,所以記憶是一個我特別有興趣的問題。

英國哲學家Simon Critchley有一部小說Memory Theater,寫有個哲學家突然瘋了,接著開始講述記憶術的歷史。很多哲學家、創作人都追求所謂的“total recall”,意即一個人只要記得世間所有的知識,他就完整了。小說最後寫到這個哲學家打算一次又一次地重溫整個西方哲學史,於是造出十二個哲學家的雕像,讓它們在自己面前一直旋轉,他看見哪個雕像就回想哪個哲學家的歷史。他打算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直至自己預想會死去的那一刻,就可以獲得total knowledge。但結果他沒有在命定的時刻死去的,餘生幾十年要不斷重新回到那個瞬間。我對收拾的理解也類似這樣,很多事情最後還是會留了一條尾巴。

 

方圓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

人生就是無盡的收拾!藝術家劉學成同時又是收藏家,日日打理藏品之餘還將拾荒物變成創作;《sample》總編葉梓誦面對資訊碎片化的年代善用apps;「執嘢JupYeah」的Ren Wen無限處理舊物回收再生,有無盡的故事。到底這些偉大的例子能否拯救以混亂及不收拾見稱的鄧小樺,則不得而知。各講者除了分享經歷,亦會分享一本與「收拾」相關的書籍,以配合《方圓》第七期的「收拾」,讓《方圓》可以從嚴肅走入生活。由物件到記憶,價值到情感,收拾與收拾不了的一切,嘲諷而且印證了我們的生命。 

講者﹕劉學成 x 葉梓誦 x Ren Wen@執嘢 x 鄧小樺
日期:6月13日(日) 
時間:下午五時至七時
地點﹕Aco艺鵠書店(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 )
報名link:https://forms.gle/S7akiGinPPqPdVdXA 

 

**有關疫情之特別安排 

- 所有參加者必須佩戴口罩 
- 參加者入場前須量度體溫,體溫過高將不得進入會場;入場前必須使用設於入口處的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 
- 謝絕佩戴家居隔離電子手環人士進場 

本活動因應新冠狀病毒疫情,活動有可能會取消、延期舉行或轉為網上教學,敬請留意本館公佈之最新消息。

 

《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 二〇二〇年冬季號 總第七期

網上訂購:

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rre423937pngsajaw522exsrmp9gz4-ehcal

《方圓》網站:https://www.fyosquare.com

臉書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FY.OSquare/

Instagram:o.squa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