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正整理水浸黑點清單 具體數字有多少? 澳門市政署:數字無意思
澳門 6 月 1 日由凌晨起持續暴雨,引致多地區出現水浸,有議員及社諮委員盤點水浸點有下環、司打口、內港、新橋區、台山、青洲、望廈等,甚至連氹仔亦有地方出現水浸,質疑澳門當局多年解決的水浸的成效。同時,位於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耗資逾 1.1 億元、正在試運中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的排水能力亦備受懷疑。澳門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昨日(8 日)回應傳媒問及今次水浸時表示,正研究優化內港北雨水泵站系統設置,讓泵房的功能達至最佳。
澳門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昨日(8 日)接受傳媒訪問。
麥儉明又表示,現時澳門水浸黑點比 20 年少。至於目前水浸黑點具體數字,麥表示「畀唔到準確數字」、「個數無意思,你(記者)同我攞個數(字)」。問及水浸黑點有否增加,麥則指,「在整理當中,無話多或少……趨勢同 20 年前比係少咗。」
他又指,澳門市政署會「短期」內向上級提交報告,除了列明水浸黑點,報告亦包括水浸原因、改善方案,「有短期、中期、長期(措施),因為都唔會係一年半載解決全澳嘅水浸問題。」
《論盡媒體》就記者針對 6 月 1 日的水浸提出的問題,以及麥儉明的回應作了以下節錄:
記者:6 月 1 日當日其實內港北雨水泵站排水量有冇達到原先目標?以及相關檢討工作如何?
麥:泵房剛建成,6 月 1 日做咗一個好大測試。我哋已經係事先(6 月 1 日前)亦都做咗一啲測試,但係未曾遇到咁大雨水量。大家都知道已經破咗 70 年來嘅紀錄,雨水的總量亦都係瞬間一個小時內接近 120 毫米,亦都有史以來第二大,所以我哋可以咁講,係未遇到咁嘅情況。我哋事後亦檢討,泵房嘅效力去到邊度呢?我哋睇到佢就係起到一定作用,睇到周邊水浸嘅情況同埋去水的速度,確認泵水係起到一定作用。事後亦都去到拜訪商戶、街坊,佢哋普遍都認為泵房對排洪起到一定作用。
泵房係有一個提升空間,即係排澇的能力有提升的空間。我哋而家就係調試緊泵房啟動時間,希望佢可以早啲啟動,咁就將水位盡量降低,因為泵房有三台泵可以同時運作,技術員正在調試。我估計將來泵水嘅排洪能力有一個提升空間。
記者:若以泵房最理想的狀態,以 6 月 1 日的雨量,泵房的能力如何?
麥:我哋睇一個泵房嘅能力同水浸嘅關係,係唔能夠對應。因為降雨量有陣時可能是一個數值,但密度集中在某一段時間(數值)又唔一樣。設計該泵房時考慮其位置所對應的集雨區域,泵房主要集雨區域只主要康公廟、十月初五街、庇山耶街、新馬路一帶。設計泵房的集雨面積沒有計到沙梨頭、司打口嗰邊。但係,6 月 1 日的情況係泵房不單泵所屬區域嘅雨水,亦要處理沙梨頭以及司打口流入雨水。當然,盡量可以調升雨水泵房排洪嘅能力,不但有助本身集雨區域排洪,亦可以幫助其他周邊地方嘅雨水排洪。
記者:泵房最理想的狀況是否可以處理康公廟、十月初五街、庇山耶街嘅排洪需要?若以 6 月 1 日的雨量,可否?
麥:其實我而家答你(記者),可能有啲誤導,因為因素實在太多。如果簡單講,單講返泵房所對應嘅區域,我哋認為雨水泵房係足夠應其所對的集雨區的雨水。據數據同泵嘅設計能力……由於有泵房,根據統計數字,雨水消退嘅速度比以前快好多。
澳門內港北泵房(資料相片)
記者:快幾多?可否公佈數字呀?
麥:我手上無相關數字,我手上未有相關數字。
記者:能力有幾多上升空間?
麥:調整泵的運作是一個過程,要技術人員慢慢分析,如何好好利用嗰泵。
記者:而家泵房未去到最佳狀態?距離最佳仍有幾多成?
麥:未去到最佳狀態,(距離最佳仍有幾多成?)我今日答唔到你(記者),我今日答唔到你。
記者:可否講下泵房當日嘅狀態如何?當時的處理嘅能力如何?試運行嘅能力如何?有冇數據?
麥:數據比較複雜,簡單講泵房有四台泵,有三台係預佢運作,一台後備。當時,用了兩台泵,第三台泵未用。當時嘅 setting 未到第三台泵用嘅時候。我哋可以調整一下泵的運作,係唔係有條件三台都開?因為技術問題,好難解釋俾你哋(記者)聽,最佳狀態當然係三台泵一齊開,係最好嘅排洪狀態。
記者:當日點解得兩台開?兩台泵及三台泵處理排水嘅能力差幾多?
麥:都話係 setting,是成個系統,唔係話郁就郁。個 setting 而家要調整。從理論上,每台泵嘅能力都係咁大,一台泵大概 4 立方米/秒,三台泵大概 12 立方米/秒;大約理想嘅數據,最佳(狀態)係約 13 立方米/秒。
記者:市政署整理水浸黑點、水浸報告俾特首及司長,進展如何?預計幾時交?
麥:而家做緊。我諗短期就會交到。
記者:主要整理水浸黑點,還有其他?
麥:諗經過 6 月 1 號嘅事件後,要查原因,報告要有原因、改善嘅方案。有啲短期、中期、長期(措施),因為都唔會係一年半載解決全澳嘅水浸問題。
記者:市民唯有希望唔好咁大雨,否則繼續水浸?
麥:當然唔希望(大雨),低窪地區居民都居安思危。(記者:落雨市民就要預水浸?)(水浸)唔係今年或呢兩年發生嘅事,土生土長嘅人都知道,若澳門有很大嘅雨,其實很多低窪地區都長期有水浸嘅現象。
記者:市政署以前一直冇水浸黑點?而家先整?
麥:有,已經有水浸黑點。
記者:而家會多或少咗?
麥:在整理當中,無話多或少。趨勢同 20 年前比係少咗。
記者:而家有多少水浸黑點?
麥:我比唔到準確數字。
記者:有咁多?多到記唔到?
麥:個數無意思㗎,你(記者)同我攞嗰數(字)。我知道水浸黑點如內港北、內港南、光復街、永樂。
記者:如何定義水浸黑點?
麥:用雨水測量計看到數字,咪知道。
原刊於《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