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研究發現 9900 萬年前陸生蝸牛 軟組織與殼保存良好 伴有 5 胎生小蝸牛
遠古陸生蝸牛通常以蝸牛殼化石或其足跡印記的形式保存下來,能保存到的柔軟身體組織少之又少。最新刊於 Gondwana Research 的研究則在一塊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緬甸琥珀內,發現到一隻全新發現陸生蝸牛品種 Cretatortulosa gignens n. sp. 的成年雌性,其身體與外殼不單保存得異常地好,牠旁邊更有多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蝸牛。學界可從發現更了解陸生蝸牛形態和古生態,亦確認白堊紀已出現胎生蝸牛。
法蘭克福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科學家 Adrienne Jochum 領導的團隊以高解像度攝影和微型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檢查了該塊來自緬甸北部德乃鎮的琥珀,並顯示當中的蝸牛母親有高約 11 毫米的殼,其身體為「棉花糖狀」,身旁還有五隻剛出生的蝸牛幼體。
Jochum 指,這些小蝸牛顯然在出生後立即被包裹在樹脂中,並在保存了數百萬年,而母親當時已經察覺到自己與小蝸牛的命運,並以「紅色警戒」姿態伸長觸鬚。
雖然已知有陸生蝸牛品種以活產方式 (live birth) 產出新生蝸牛,但發現仍被視為例外。團隊解釋, C. gignens 的做法可能是為了在白堊紀的熱帶森林中盡可能長時間地保護其後代免受獵食者捕獵。
Jochum 又表示,就像現代近親環口螺總科 (Cyclophoroidea) 近親一樣, C. gignens 很可能在已枯死和腐爛的葉上生活。團隊亦假設與產卵蝸牛相比, C. gignens 的幼體體型更小、每次產出數量也較少,以增加後代生存機會。
來源:
Phys.org, 99-million-year-old snail fossilized in amber while giving birth, 8 June 2021
報告:
Jochum, A., Yu, T.T. & Neubauer, T.A. (2021). Mother snail labors for posterity in bed of mid-Cretaceous amber. Gondwana Research Vol97 September 2021, p68-72. doi: 10.1016/j.gr.2021.05.006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