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收拾」對談四:因不確定的未來而懷舊
《方圓》編按:文學及文化季刊《方圓》,每期都邀請各領域的創作人、評論人就文化主題對談。「收拾」一期請來四位香港作家、藝術家交流生活體悟與創作靈感。以下節選部分內容,原文約一萬二千字。
時間:2021年3月13日
地點:GLO Travel旅行講堂
與談人:
鄧小樺(作家,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方圓》總編輯。以下簡稱「鄧」。)
王樂儀(填詞人,作家,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以下簡稱「王」。)
張振華(GLO Travel Academy共同創辦人。以下簡稱「張」。)
葉梓誦(《Sample 樣本》總編輯。以下簡稱「葉」。)
劉學成(藝術家,以雕塑和裝置為主要創作媒介,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奬(視覺藝術)。以下簡稱「劉」。)
劉:我有很多藏品都是從街上撿回來的,我在西環的垃圾站撿過燒豬盤,那種紅色的木盤,香港現在似乎很少見了;也撿過紗櫥,帶導賞團時就拿出來示範,讓他們知道這是以前沒有雪櫃時用來放餸菜的。
有次我撿了一個牌匾回來,是寶號來的。有間百年老字號的後人賣了物業後清理舊東西,有很多收藏家來搶買,唯獨是漏了這個牌匾,最後落到垃圾站裡。那次我半夜經過,看見垃圾桶裡露出一條木邊,走過去,一抽出來,發現是個百年大寶號的橫匾!我決定把它抬回studio,用頭頂著,很重,走走停停,從中環走到西營盤,歷時個多小時。
鄧:那你怎樣清潔它?
劉:因為匾上的金漆都已經裂開、剝落了,我只輕輕抹了抹,掃走塵埃,然後用雪梨紙包好保存。雖然是一己私用,但我常常希望可以用個人僅有的能力留下這些舊物的價值,以後傳給其他人,而不是在垃圾裡消失。
張:對於家裡的擺設,現在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對舊物的保留,另一種是極簡、斷捨離,什麼都沒有,很多文青都喜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包裝、風格,背後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如果讓我想像家中擺設的風格,我應該會選擇舊物,比較有質感,我也不太介意多東西,斷捨離並非完全不可以,但我對空間沒有很大需求。
近幾年似乎有種風氣,大家都開始追憶舊物,像路牌,最近有架天星小輪改裝成遊艇,也成為熱門新聞。是不是今天的失落導致大家特別喜歡舊物呢?現在香港有很多維修、翻新舊物的店鋪,對象包括鐘錶、可樂樽,有些甚至是將舊報紙錶起來,欣賞它的排版,我還在舊物店見過那些以前中學教生物的人體模型。
在外國,這類型的店鋪似乎較少見。外國人當然也是欣賞舊物的,家裡的一個櫃子可能用了二十年也不奇怪,但說到刻意翻新一些十分古舊甚至殘破的物品,將之投入市場、尋找下一任主人,這種行為並不多,算是香港獨有的現象。這可能源自我們對現狀的失落,轉而透過這些舊物來緬懷以前這個城市的美好。
王:在外國,舊建築是努力保存的對象。以我較熟悉的荷蘭為例,他們的房子都有很長歷史,如果要裝修的話,制度要求他們一定要採用相同的材料、顏色,保留原本的結構、面貌。
香港回潮的舊物不限於實物,其實還包括歌、電影,我經常會想,這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沒有什麼信心去接受新的變化?相信不了新的語言,才寧願在回顧之中獲取安全感。不像歐洲,即使文化有改變,仍會認同和自己有關的。
張:因為對將來的改變沒有什麼信心,會質疑兩年、四年、六年後的文化改變是否仍能代表自己呢?所以覺得以往的舊東西才能代表自己。
方圓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
人生就是無盡的收拾!藝術家劉學成同時又是收藏家,日日打理藏品之餘還將拾荒物變成創作;《sample》總編葉梓誦面對資訊碎片化的年代善用apps;「執嘢JupYeah」的Ren Wen無限處理舊物回收再生,有無盡的故事。到底這些偉大的例子能否拯救以混亂及不收拾見稱的鄧小樺,則不得而知。各講者除了分享經歷,亦會分享一本與「收拾」相關的書籍,以配合《方圓》第七期的「收拾」,讓《方圓》可以從嚴肅走入生活。由物件到記憶,價值到情感,收拾與收拾不了的一切,嘲諷而且印證了我們的生命。
講者﹕劉學成 x 葉梓誦 x Ren Wen@執嘢 x 鄧小樺
日期:6月13日(日)
時間:下午五時至七時
地點﹕Aco艺鵠書店(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 )
報名link:https://forms.gle/S7akiGinPPqPdVdXA
**有關疫情之特別安排
- 所有參加者必須佩戴口罩
- 參加者入場前須量度體溫,體溫過高將不得進入會場;入場前必須使用設於入口處的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
- 謝絕佩戴家居隔離電子手環人士進場
本活動因應新冠狀病毒疫情,活動有可能會取消、延期舉行或轉為網上教學,敬請留意本館公佈之最新消息。
《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 二〇二〇年冬季號 總第七期
網上訂購:
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rre423937pngsajaw522exsrmp9gz4-ehcal
《方圓》網站:https://www.fyosquare.com
臉書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FY.OSquare/
Instagram:o.squa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