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棕土】川龍驚現棕地 殺入郊野公園範圍 本研社揭政府計漏 379 公頃棕土
政府近年陸續發展棕地建屋,至今有 860 公頃被納入發展計劃,稱佔整體 1, 579 公頃棕地逾一半。不過,本土研究社及綠色和平的研究發現,政府在數算棕地總面積疑有錯漏,例如在行山熱點荃灣川龍附近,有一幅面積約 1.2 公頃的棕地,完全沒有計及,該處棕地甚至開始殺入郊野公園範圍。團體在全港辨別出 1,958 公頃棕地,比官方在 2019 年底公佈的數字,多出 379 公頃,即是政府少計兩成四的棕地,以元朗區的低估情況最為嚴重,其中落馬洲路潘屋村一帶,民間統計的棕地面積,是政府數據的十倍。
團體指,政府網頁聲稱更新至 2020 年 5 月,惟所用地圖為舊資料,亦沒有涵蓋荃灣及葵青區,批評數據錯漏百出,更擔心政府只是想「交功課」,有心低估棕地情況,以提出填海及開發郊野公園方案。
政府回應查詢時承認,報告反映 17 至 18 年情況,不排除網頁上的棕地資料與目前最新的土地情況有所不同,會繼續監察棕地位置及面積的變化。
直擊川龍棕地「劏車場」 「踩入」大帽山郊野公園的範圍內
不少港人會在假日到荃灣川龍行山,但該處原來亦有大量棕地。從川龍巴士站下車,旁邊即有小路通往馬塘,入口處掛有「栢林劏車」的鐵牌,右方則為小型車場。沿小路前進,則會見到另一個較大型的車場,記者下午視察,有工人正圍著貨車修理,可見車場仍在運作。而在車場後則為一片石屎地,兩旁泊滿貨車,亦有擺放貨櫃和車軚,更有廢車在草叢當中。遠望則亦剷泥車等施工器材,唯通往該處的道路被封,無法入內視察。
距離端記茶樓 5 分鐘路程、在川龍家樂徑入口附近,亦有另一個車行,入口位置有「聯發車行」的木牌。記者現場見,該處擺放了 6 輛廢棄保母車,有的玻璃窗被拆下,僅剩下支架,部分雜草叢生。車行左邊裝上鐵閘,纏着鎖鏈,惟未有上鎖,鐵閘內是一片石屎地,停泊多輛私家車。
本土研究社及綠色和平研究發現,川龍巴士站一帶的棕地實際上已「踩入」大帽山郊野公園的範圍內;整個川龍有 1.2 公頃棕地,面積大於一個標準足球場。不過,政府就未有研究該處的棕地。
川龍的例子,只是「失蹤棕土」的冰山一角,同樣位於荃灣,城門道近和宜合村亦有棕地,懷疑進入了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翻查歷年的衛星圖片,可以見到該處在 2002 年有 0.2 公頃的棕地,但至 2011 年、2020 年,明顯見到原為綠地的位置已變成棕地,棕地面積在 18 年間擴張 3 倍至 0.6 公頃。
「都市區」都有棕地 政府研究未計入
包括川龍及和宜合村在內,荃灣至少有 4 公頃的棕地沒有計入政府研究當中。政府解釋,荃灣、葵青屬「都市區」,而《棕地研究》主要是為了掌握新界鄉郊地區棕地的整體情況,故直接剔除在研究範圍之外。本土研究社及綠色和平認為,兩個例子反映所謂「都市區」都有棕地,政府劃定研究範圍的決定粗疏;亦因此忽視棕地擴展,迫近郊野公園的問題,擔心情況惡化會影響生態。
政府數漏 389 公頃棕地
本土研究社及綠色和平發表題為《失棕罪》調查報告,參考政府數據、Google 衛星圖片等,配合實地考察,以與政府類似的方式,辨認出 1,958 公頃棕地。報告數字比官方前年底公佈的多 379 公頃,約等同 2.3 個粉嶺高爾夫球場,可建 95, 000 個單位,即 13 條彩虹邨,亦即是政府少計兩成四的棕地。當中,以元朗區相差的面積最多,民間數據比政府數字多 285.19 公頃。
何謂棕地?
據政府報告,棕地指新界一些遭平整的農耕土地,用作 工業、貯物、物流及泊車用途,包括露天貯物、工場、物流及貨運作業、貨櫃存放、停車場、修車場及車身製造工場等。
政府在 2017 委託顧問公司研究棕地範圍,至 2019 年 11 月公佈研究,稱是透過 2015 年的地圖,配合 17 至 18 年的航拍照片、衛星圖像及地政總署地圖,辨認出 1,579 公頃的棕地。規劃署另設「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網上資料庫,自稱更新日期為 2020 年 5 月。
本研社及綠色和平質疑,該網頁使用的地圖底圖是 2015 年版本,懷疑棕地數據亦只按 2015 年底圖勾勒。以元朗新田近信芯園一帶為例,政府棕地數據為 3.52 公頃,只包含近嘉龍路地段的棕地,但從地政總署 2017 年航空圖片已見該處的露天貯物場向西擴展。換言之,政府 19 年公佈的數據,或未有如其所言有參考航拍照片,連 17 年情況亦未能反映。
及至 2020 年,該處棕地進一步擴張,而西北面亦有另一個新的貯物場,團體辨認出的棕地有 6.02 公頃,政府數據與民間數據差近一倍,起碼與現況「時差」 3 年。
發展計劃邊界 潘屋村棕地低估近十倍
另一個被指「數漏」個案位於元朗潘屋村。如從規劃署網頁地圖觀察,潘屋村村公所一帶仍是綠地,沒有棕地表徵,但報告指,地政署的航空照片顯示,該處在 2019 年遭大規模平整,環保署亦曾回應該年 9 月知悉有人在該處填土,規劃署更曾要求地主中止工程。不過政府就沒有更新資料,規劃署網頁上仍只列出 15 年已存在的 0.39 公頃棕地,與民間辨認出的 3.89 公頃範圍相差十倍。
團體認為,環保署、規劃署都有相關棕地資料,政府理應向各部門確認及核實棕地情況。事實上,政府在 2019 年起計劃發展以棕地以主的「新田/落馬洲樞紐」,而潘屋村遭倒泥的位置正正在「新田/落馬洲樞紐」邊界之外。團體質疑,政府在規劃的時候,是否已掌握棕地現況,又是否有考慮將該處已擴展的棕地納入發展計劃。
沙埔發展區僅估棕地 45% 範圍
政府近年陸續展開棕地發展計劃,先後在 2019 年及 2021 年公佈揀選出 47 公頃發展建屋。不過,綠色和平發現,其中一個發展區沙埔,棕地範圍在數年間已由 30 公頃增加至 45 公頃,而政府發展區的選址範圍只涉及整個棕地群的 45%,同時有繞過發展商擁有的土地,懷疑有選擇性收地。
報告批評,政府研究只涵蓋個別的時間點,惟棕地持續擴張,平均每年擴大 52 公頃,一次性研究未能反映現況;同時,一些已遭平整破壞,但暫時未有作業、短暫長出植被的地段亦可能被忽略。
本土研究社成員蔡諾正形容,調查的錯漏反映政府處理棕地的誠意有限,「打發你,『哦,我做咗(研究)啦,但係得咁少,都係要填海、搞郊野公園』」。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更直批政府「hea 做冷處理」,「19 年嘅數就用到而家,但下一步係點都冇講過」,建議政府應定期更新棕地資料。
規劃署:報告反映 17 至 18 年情況 網站「更新時間」用字會修改
政府規劃署回應查詢時稱,該份報告反映的是新界棕地在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10 月期間的狀況,指新界土地活動會隨時間有所變化,不排除網頁上的棕地資料與目前最新的土地情況有所不同。至於為何規劃署網頁列明「更新時間」是 2020 年5 月,規劃署解釋,是在 2020 年 5 月上載資料,又稱為免誤會,規劃署會在網頁適當修改「更新時間」的字眼。被問到會否定期更新棕地資料,規劃署未有正面承諾,僅稱會繼續監察棕地位置及面積的變化。
對於非法填土問題,政府稱,新界鄉郊已劃作不同用途,從而「防止雜亂無章的棕地作業進一步擴散至不合適的地區」,強調不會容忍任何違反《城市規劃條例》的發展,會一如既往根據法例及機制搜證,以採取執行管制行動,拒評論個別地點的情況。
至於被質疑「選擇性收地」,署方則強調個別土地的業權狀況、擁有人的背景及身份並非我們物色棕地群作公營房屋發展的考慮因素,因此並不存在避開私人發展商土地儲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