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倫敦 612】一家大細成示威新貌 走難家庭內心的「苦」與「衷」
在如水的示威活動,只要有膽色,誰都可以帶領叫口號。倫敦六一二的兩周年紀念遊行中,就有兩個小女孩的口號領得特別響。
「光復香港。」兩個女孩喊。眾回應﹕「時代革命﹗」
女孩一個叫 Peamey,今年 11 歲;另一個叫 Chloe,只有 10 歲。她們是鄰居。兩個女孩兩家人,都是以 BN(O) 簽證前往英國。
「點解妳哋要出來遊行?」記者問。
「我覺得香港應該要有返我哋嘅民主自由。」Peamey 答。
她們手持的標語,也是親手繪製。
「我覺得咁樣可以有誠意啲。」
記者要舉機拍照,問她們會否害怕上鏡。
「唔驚,因為我哋無做錯事。」
那時候,她們的爸爸媽媽站在身後。訪問結束時,Peamey 的父親特意託記者向港人傳話﹕「我們是在英國的香港人。我想說,英國手足沒有放棄你們。多謝你們付出,多謝﹗」
這樣的一家大小,遍布今日英國倫敦集會現場,其數量之多,可比過往屬抗爭主流的二十歲上下年輕人。
* * *
BNO 簽證計劃於 1 月底啟動後,首 10 星期已有 3.5 萬港人申請。沒有數據說年齡分布為何,但從各大 BNO 討論區港人激烈討論如何入學和校網質素,可以估計持 BNO 港人中,有許多是家庭。
移民英國,不同人當然有不同理由。不過記者在集會現場問過超過 5 個 BNO 家庭,他們的答案都不約而同是「孩子」。
Chloe 的母親 Wendy 就說,如果不是為小朋友,她不會離開。只恨香港已失去言論自由,不知何時何種行為會被視為「踩界」,連日常都要活在恐懼之中,「愈來愈不適合小朋友生活」。為了兒女能呼吸自由空氣、好好成長,他們赴英。
Peamey 的母親 Gigi 也是一樣,離港是 100% 為小朋友。她坦言,選擇離開前有過掙扎,因為事業、家人、朋友都在香港,而英國只有一個親戚。當記者問她的兒子、6 歲的 Wayton 較喜歡香港還是英國時,Wayton 答說香港,「因為香港可以洗多啲錢。喺英國,爸爸無錢。」但就算放棄事業,為了令孩子能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他們還是選擇離開。
* * *
為下一代追求更美好生活,一方面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這些持 BNO 移民的家庭也在網路上掀起不少批判。連登上就有一篇帖文,力數「移民撚十大罪狀」﹕1. 搶人福利資源、2. 拋棄被捕手足、3. 不願意犧牲、4. 入侵他國文化、5. 逃避問題、6. 冇信用、7. 港豬、8. 逃兵、9. 無良知、10. 沉默的幫兇。
今日身在示威現場的家庭,背後又是怎樣的故事,他們對這些「罪狀」,又有甚麼想法?
李家﹕抗爭報章、文宣、書籍,全部都帶到英國
育有一子一女的李太(化名),數月前抵英。她離開也完全是為孩子。她說,儘管自己亦受害於政局轉變,但「始終係香港人,未殺到埋身都唔會走。」
由國民教育開始,到雨傘運動、反送中,李太都與孩子「一齊坐、一齊遊行」。每次抗爭,她也會給孩子解釋發聲的理由。
然而 2019 年後,當她打開兒子的幼稚園教科書,赫然盡見「我愛祖國」、「我愛主席」。
「我愛你 OK,但你是否真的值得我去愛?」她不想讓孩子接受這種教育,只能選擇離開。
出境的時候,她把 BNO 放在書包底。
「你不知道會不會有國安把你抓到房間,『玩』你幾個鐘,令你上不到機,已經可以玩死你。」
她也幾乎沒告訴認識的人自己要走,怕有「藍絲」惡意舉報。直至抵埗,才敢講她一家已經來到英國。
移民總不能帶走太多。但李太帶到英國的,除了香港的家當外,還有抗爭相關的報章、文宣、書籍。自己看,也分享給英國人看。李太特別積極向英國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不僅告訴鄰居,「就算是上門來 sell 嘢嘅人,當他問我們為甚麼來到英國,我們也會講香港的情況。」
她也希望子女不要忘記香港。「不能夠忘記,有這個 BNO Visa,是因為香港的手足。」儘管兒女將來會成為英國公民,但她希望下一代可以繼續視香港為「家鄉」。
「始終香港是我們的根。」
她希望有需要離港赴英的人不要害怕,儘管行動。「好多香港人都會在這裡幫你們。」
楊家﹕「我都覺得自己咁樣走咗,好唔啱」
李太不認為自己移民是「離棄」香港。她相信,身在外國,仍然可以為香港出力。另一 BNO 家庭楊家(化名)也是同樣想法,可是伴隨著這種想法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愧疚感。
集會現場的訪問不算長,但楊太還是說到哽咽。
「留有留的原因,走有走的理由。不知道手足他們會不會明白。」她說。
與李家同樣,楊生楊太亦是一子一女。他們坦言在香港生活質素不錯,「有自己的車、樓、公司,生活無憂」,還會一年去好幾次旅行。
儘管如此,他們並不安樂於「收成期」。在 2019 年的抗爭,他們走得頗前。
「早上就『和理非』;入夜,太太帶孩子回家後,我們就『繼續抗爭』。」
家裡的老爺(也就是楊生的父親)明白抗爭目的,也知道政府做得不對,因此對楊生楊太沒太大反感。可是,老人還是勸籲他們﹕「你哋要照顧好自己嘅小朋友,先照顧出面嘅小朋友。」
楊太聽老爺這樣說,心裡不好受。老人也勸夫婦帶子女離開香港。楊太想,大概是真要離開了。
只是,離開又是另一種難受。楊太說,與她「並肩」的戰友當中,不少被控暴動罪。有正在保釋的,也有在坐牢的。
「我自己走咗,都唔知點面對佢哋」。
然而她真的不希望兒女長大後要在紅線底下過活。她希望給他們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不似大陸,認識一些高幹子弟,做事就會容易些」。
她的內心陷入矛盾﹕不走,是害了孩子;走,她又不能原諒自己。
基於民主自由原則,楊生楊太把去留一事,攤出來與孩子商量,分析去與留的好與壞,讓孩子自己想。最後孩子決定離港,他們也就把心一橫。
楊太說,他們一家來英時,情緒都不太好。也就是說到這裡,她不住哽咽﹕「我覺得我們是『敗走』。如果不是有小朋友,我們會堅持到底。」
楊生也覺得他們赴英國,「對唔住手足」。所以他更認為,走了之後,應該努力幫助香港的抗爭者。六一二集會一定要參加。寫信師的呼籲,他們也積極回應。楊太以儼如承諾的口吻說,今後在自己有能力的日子,大大小小的活動她都會參與。
還有小孩。楊太總是對小朋友說﹕「你們現在的教育很好,很自由、很開心。但在你們成為快樂兒童背後,其實是有一班哥哥姐姐付出。他們用自己的血和汗,引起國際關注,你們才能有 BNO 資格過來。」
他們的兒子眼下年紀還太小,但對女兒,他們有個要求﹕「每一日都要對一個外國人講關於香港的事。」
楊太要孩子記住他們的香港身分。當然孩子還是有自由的,他們長大後可以選擇返香港發展,甚至可以「嫁個北京人」,但是,香港人的身分,楊太認為一定要記住。
她說﹕「可能你會覺得我強制他們(接受港人身分)。但事實是,真有一班人頭破血流、家破人亡,他們才來到英國的。」
「你們沒有資格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