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 — 人生比較像泳池多於海洋
從九月我就開始讀人們怎樣寫 Matisse。有人覺得 Matisse 是畫女人只為滿足淫慾,物化女性的咸濕阿伯;有人歌頌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為日後的抽象簡約主義開啟先河;有學者寫了本書爭辯 Matisse 的花草樹木詩情畫意,全為無情的享樂主義(Ruthless Hedonism),講述他如何營造完美形象只為賣畫賺錢;有的否定其裝飾味濃(decorative)的畫作為藝術。縱使這九個月我認識了這些爭議,我還是覺得這老頭子是個天才。
其實打從一開始,Matisse 就立志創造「像躺椅般舒適,能舒緩疲倦」(“... something like a good armchair which provides relaxation from physical fatigue"),舒服身心的藝術。他確切明白構成人生的美好部分在哪,而將這種認知全情投放於其藝術創作之中。人們常說 Matisse 只畫風花雪月,一涉及政治社會,黑暗些少的題材都不會碰。然而 Matisse 經歷過世界大戰,參軍被拒後堅持留在法國與國家共同進退,家人曾流亡海外甚至坐牢,過的亦不是完全順風順水的烏托邦生活。他在七十二歲患上癌症後感悟生命寶貴,在他形容為第二人生("Une second vie")的最後十四年繼續創作,仍然只想將美好事物放到作品裡。而人的身體,活動時的姿態,正是他不斷探討的題目。
雖然最後定的題目,是講《The Swimming Pool》在現代藝術(Modern Art)為定義藝術媒介起了什麼作用,但暗地裡我還是為這幅畫的美好而選。我認為它展現了動物要「動」,生活要「活」,人生要「生」的精髓,這也解釋到我為何對 Matisse 如此喜愛,因我喜歡美好事物,享受身心健康的狀態,亦不認為這是羞愧膚淺。
最後我想了很久,為什麼這幅作品叫游泳池,而非大海。最後的解讀為,人生比較像泳池多於海洋,總有四面牆般的諸多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是我們終有一死。這幅作品可是 Matisse 步入生命終章前的遺作,宏觀他橫跨約七十年的藝術生涯,創作題材都是圍繞睡眠、冥想、活動、游泳、旅遊、大自然、人體等,這「躺椅」脈絡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都貫徹始終。生活不是容易的事,如果能讓自己舒服一點,風花雪月也沒什麼不好。
(三之三)
#留戀於蒙法爾科內的流行樂徒
#leftinmonfalcone
#藝術歷史 #現代藝術 #藝術碩士
#HenriMatisse
#theswimmingpool @ 游泳池
作者 Facebook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