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新研究推翻去年中國團隊說法 「眼齒鳥」實為古蜥蜴 長鼻受地底壓力變鳥喙狀
去年 3 月,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團隊於《自然》發表研究,指在一塊來自緬甸北部、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發現僅長 1.4 厘米,接近鳥類、有尖牙的頭骨,是迄今已知其中一種最小型恐龍,並將之名為寬婭眼齒鳥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引起學界一片熱烈討論與分類爭議,多個專家懷疑,寬婭眼齒鳥可能是蜥蜴而非「似鳥類」恐龍。
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 Edward Stanley 團隊則在周一刊於 Current Biology 的報告中確認,寬婭眼齒鳥實際上是蜥蜴,其長鼻因為長年埋在地底受壓,而變成如鳥喙一樣。
去年邢立達團隊宣佈發現寬婭眼齒鳥後不久,不少人質疑為何無考慮其他分類可能性,因為過去發現的早期鳥類化石,都顯示仍帶有先祖恐龍的牙齒,但它們的牙往往不如寬婭眼齒鳥一樣直接附在顎骨上,而是有牙槽;另外,亦無早期鳥類會有似蜥蜴般的眼睛。
《自然》的編輯於同年 7 月,撤回邢立達團隊的研究論文,宣布其分類錯誤。邢立達團隊解釋,研究所描述的特徵並無錯誤,但為免引起誤會決定撤回研究。 Stanley 團隊在原寬婭眼齒鳥琥珀附近發現的另一塊同年代琥珀表明,邢立達團隊將蜥蜴分類成寬婭眼齒鳥確實弄錯。
雖然新琥珀所含的蜥蜴,驟眼看不似寬婭眼齒鳥頭骨,但 Stanley 團隊對蜥蜴骨頭進行分離和比較後,發現到其與寬婭眼齒鳥有多個關鍵位置一樣。首先兩者頭骨大小大致相同,顎骨上都有牙齒,並擁有大小和形狀相似的蜥蜴狀眼窩。更重要的是,新琥珀中的蜥蜴,還具有可見的鱗片和更完整的頭骨,而且帶所有有鱗爬行動物都具有的曲棍球棒狀的鱗狀骨 (squamosal bone) 。
雖然兩個化石並非同一物種,但電腦掃描表明兩者確實屬於同一屬 (genus) 的「眼齒鳥 (Oculudentavis) 」蜥蜴,因此,團隊將新發現的蜥蝪命名為 Oculudentavis naga 。
有参與研究的美國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爬蟲學家 Juan Diego Daza 指, O. naga 是種非常奇怪的動物,不同於現今任何蜥蜴,可能代表了一群人類未知的有鱗目 (Squamata) 動物。
O. naga 樣本保存狀態良好,團隊甚至可以辨認出其鼻頂和下巴下方的一些軟組織結構,這些結構似乎是該爬行動物在交配、或為嚇退敵人而向外界傳遞信號期間可能膨脹的皮贅,這在其他蜥蜴中很常見。不過,現時團隊仍然不確定眼齒鳥屬在蜥蜴家族中的確切演化位置。
來源:
Science Alert, Once Mistaken For a Tiny Bird With Teeth, This Fossil Is Now Officially a Lizard, 15 June 2021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e-fossil-once-mistaken-for-a-tiny-toothed-hummingbird-is-now-officially-a-lizard
報告:
Bolet, A., Stanley, E.L., Daza, J.D. & et al. (2021). Unusual morphology in the mid-Cretaceous lizard Oculudentavis.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21.05.040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1)00738-7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