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就是沒貢獻?
「躺平」成了大陸的流行用語,也就是不奮鬥,儘量低消費,過簡樸的生活,原因可能是對工時過長、身心過勞感到厭倦。另一邊廂,大陸科網企業的 996 文化,即每星期上班六天,朝九晚九,則是另一個極度奮鬥的極端。兩者都是一種流行文化,不肯定誰佔上風。
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好能尋求中庸之道。不過每個人的所謂中庸,並不一樣。可能有人想上班五天,有人是四天,有人是三天或更少。
斜槓族和自由業者,也許較容易掌握自己的中庸之道。但前提仍須能夠應付生活所需,生活迫人下,就未必有選擇權。這樣一來,生活成本越低、生活越簡樸者,選擇權的確越大;生活越揮霍者,選擇權則越小。如此看來,簡樸必勝。(簡樸對環保也有利,可說利己利人。)
然而,工作並非只為餬口,也為尋求人生意義,以至貢獻社會。躺平族為人詬病,在於除了環保之外,似乎對社會沒有貢獻。但這種說法也會遭人駁斥,也就是一般人儘管拼命工作,然而那工作以至其效力的公司,其實也不一定對社會有貢獻;賺錢越多的人,例如政要、業主和金融才俊,並不一定意味對社會的貢獻成正比;相反,不上班的人,也大可善用時間做義工,對社會同樣有貢獻,尋求意義甚至可能正是要躺平的原因。就算以我本人而言,我最有貢獻的事項,也可能是幾個沒有收入的網上字典。(不過話得說回來,躺平族是否有做義工,則是另一回事。)
關於工作有無用處,這裡想談談今年 6 月 5 日《Economist》的一篇文章。有些人以為倒垃圾的人或清潔工,定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比辦公室的行政職員來得有用,畢竟工作成果具體,社會貢獻明顯,甚至必不可少,這是《Bullshit Jobs》作者、人類學家 David Graeber 的主張。但根據調查,事實卻不然,這類草根員工反而更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沒有用處。箇中關鍵在於,這類教育程度要求較低的職務,往往不能發揮自我和創意。文章勸勉管理人員,假如希望下屬感到工作更有意義,就應給他們更多自主權,發揮他們的技巧,這樣下來,員工會較少感到工作沒有用處。
是以躺平族選擇躺平,除了工時太長,也可能是因為覺得工作沒有發揮空間,但這類工作比比皆是,實在無法強求;儘管一名優秀的上司,會嘗試擴大員工的發揮空間,但也有其極限。唯望躺平族減少物慾,不去爭逐名利之餘,也能找到可以發揮自我的事務,以免人生虛渡,畢竟百年歸老過後,人人都不缺乏躺平的機會。
作者 Facebook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