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座談會到談藝錄

璞社成立於 2002 年,十多年來活動從無間斷。鄺健行老師自 2014 年 5 月起籌畫舉辦詩藝座談會,定期邀請詩人專家主講,活動至今已辦了十次。座談會的內容珍貴,應該好好整理、保存,各熱心的社員着手把這批座談內容過錄成文字,再編輯成書,並定名為「璞社談藝錄」,供諸同好。

詩社特別重視以出版方式保存詩社的文獻資料,十多年來,在出版事務上,詩社已先後成立「詩輯系列」、「社史系列」及「評點系列」;三個系列共出版專著凡十一種。詩社所有出版任務,均由熱心而主動的社員義務承擔;新成立的「座談系列」,正是熱心社員共同努力耕耘的最新成果。

詩人現身說法

《璞社談藝錄.初編》是「座談系列」的首部出版物,而據現場錄音整理成文字稿的重要工作,分別由劉奕航、黃榮杰、李耀章、張軒誦、葉翠珠及余龍傑六位璞社資深社員負責。考慮到篇幅的問題,「初編」先輯錄五次座談內容,餘下的其他材料,會適時另作續編,以饗讀者。

「初編」收錄五篇整理稿共約十萬字,包括:(1) 何文匯教授主講的「近體詩格律問題」;(2) 洪肇平先生主講的「古典詩詞創作及香港詩壇話舊」;(3) 朱少璋博士主講的「詩歌創作『情』與『體』的配合」;(4) 莫雲漢教授主講的「詩歌創作雜憶」;(5) 陳永正教授主講的「詩詞創作淺說」。各講者分享的內容都涉及古典詩的聲調格律、詩壇史話及創作經驗等不同範疇,內容深入淺出,適合喜愛古典詩詞的讀者。

談藝錄的花絮

「談藝錄」以文字記錄座談的內容,除了保留與主題相關的重要信息外,還盡量保留各講者的話語風格與「妙語花絮」;讀者在閱讀時別有一番樂趣。五位講者都幽默風趣,現場分享時聽眾不時哄堂大笑;過錄到「談藝錄」中的片段有:何教授說乾隆皇帝的詩常見「孤平」,打趣地說:「這是因為他無須經歷科舉的緣故,況且無人敢對皇帝的詩歌加以批評。」洪先生說年輕時有親戚斷言他天天只顧作詩必定餓死,但洪先生在座談會上卻滿有信心地說:「不過我跟你說,我今年六十幾歲,我不但未餓死,我還要減肥哩。」朱博士則別出心裁,借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祖千秋跟令狐沖「論杯」一節,說明詩歌創作中情與體的關係。莫教授解釋「近日學傳和事鴿」中「和事鴿」乃是他轉譯自社交電子傳信工具「WhatsApp」一詞,這也是極具「掌故」趣味的。陳教授談及「風格」,講得異常具體、生動:「風格有一個假的結拜兄弟叫特徵,許多寫詩的人、寫書法的人、繪畫的人希望創造新的風格,結果只是弄出了新的特徵,以特徵冒充風格。」像這些既解頤又中肯的「花絮」,往往隱約穿插在分析與論述之中,讀者在嚴肅、正規的論著中,恐怕不容易讀得到;相信這也是「談藝錄」鮮為讀者注意的特色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