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天橋之城與新界首個新市鎮
荃灣古稱「淺灣」,是新界其中一個中型的村落。在戰後由於人口及資金湧入,當地一躍成為工業重鎮,更有「小曼徹斯特」的稱號。今集將會簡單回顧荃灣的城市發展。
荃灣古代史
荃灣古稱「淺灣」,或許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 「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清初又名為「全灣約」。後來區內楊屋村秀才向香港政府提議改「全」為「荃」,遂成今名。
荃灣舊時因海盜猖獗,1885年的海圖曾標示為「海盜灣」(Pirate Bay)。而荃灣近藍巴勒海峽一帶,舊稱「三百錢」,因傳說經過該地時,需給過路錢三百,又因為附近水域時常在退潮時令船擱淺,故有言道:「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
戰後紡織及成衣業發展與「小曼徹斯特」稱號
1950年代,戰後香港的製衣業集中於深水埗及長沙灣一帶,附近有大量紗廠及布廠。由於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受惠於英聯邦特惠稅,輸入英國的成衣產品可獲入口優惠,英國是香港成衣的主要市場。當時荃灣是其中一個工業重鎮,香港棉紡業同業公會亦於同時成立,當時佔勞動力的30%。
其中最知名要算是南豐紗廠:全盛時期設有六個廠房,屬香港龍頭紗廠集團。「南豐」單是1961年便聘用勞力2.3萬人,佔新界勞工總人數70%。不少紡織商人察覺荃灣的地理環境優越,紛紛在此設廠,「小曼徹斯特」之稱由此而來,曼城是英國的紡織業中心。
新界首個新市鎮過去與現在
在之前為各位介紹過觀塘屬於第一代的新市鎮,而真正的新市鎮便是位於新界地區的荃灣、沙田及屯門。1973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設立新界拓展署專責新市鎮發展,計劃為180萬人提供居所——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每個新市鎮有刻意劃定「市中心」區域,即有所有最重要的市政設施,例如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法院、市鎮主公園、交通樞紐、大型商場等。
新市鎮有兩大特色:
- 「自給自足」:新市鎮在房屋、就業、教育、康樂及其他社區設施方面均能滿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從而減低其對舊社區中心的依賴及就業的壓力;
- 「均衡發展」:新市鎮應是由一個具備各種社會經濟背景和技能的人士構成的和諧社會。
此外,1954年成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即今日的房委會)旗下屋邨。當時屋宇建設委員會致力為「白領階級中的低薪者」,例如教師、記者、公務員以及文員等人士,提供一些水準較高而租金較低廉的單位。當時興建的福來邨,便是唯一位於新界的廉租屋邨。
今日荃灣已是香港人口密集的市鎮,當地以「天橋城市」而知名,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由荃灣站步行至荃灣西站?
重溫廣播版: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荃灣 #淺灣 #Tsuen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