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我城古老校舍 《搖籃地 — 中西區教育今昔》
【文:朱鳳翎】
中西區是香港與世界接軌的起源地。1841年香港成為自由港,英國將中環一帶發展成「女皇城」,後來在1843年改名為「維多利亞城」。作為殖民地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中西區充滿古雅氣色,即使香港發展至今,很多昔日建築已消失在百年歷史的洪流中,唯今日漫步中西區,仍能欣賞到很多古老校舍的特色建築。這些學校除了見證香港教育的歷史,亦培育了一代一代的莘莘學子,是香港華洋文化歷史發展的縮影。
《香港教育故事系列》三部曲
《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的《香港教育故事系列》第三部作品,三部作品也是結合主題展覽出版。第一本是關於香港幼兒教育今昔,第二本則關於香港校服史。而這一本則有兩大部分,前半部回顧香港教育史以及介紹歷史上主要的辦學團體、而後半部分則以學校為主角,介紹17間中西區名校的建築特色及校園生活點滴,書內更有珍貴的歷史照片以及彩色的3D建築圖片,可以窺見平時難得一見的名校內部結構。
談到香港教育史,就不得不提宗教的影響。因財政問題,香港開埠初期並未設有公立學校,而政府鼓勵教會和私人辦學。香港成為自由港,意味打破了當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對世界傳教的保教權壟斷,歐美教會紛紛派傳教士到香港,目的是向仍然封閉的中國內地傳教。傳教士在香港建立教會,亦為香港帶來了「學校」這新事物。最初,這些學校以培養傳道人為目標,但後來因英國政府鼓勵教授學科,學校教育得以全面發展。在開埠初年,香港依然以「卜卜齋」(即私塾)為主,學生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等,學習形式主要是背誦與抄寫,沒有班級,學生年齡與程度各異,也不設畢業期限。而最初的教會學校,只是為洋人而設,隨着後期華人經濟地位提升,才開始有中文學校為華人富商子女服務。
古老又美麗的校園
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鄭保瑛博士分享到,他的母校英皇書院正是其中一個極具歷史風味的校舍。作為一個屋邨長大的小孩,這所學校讓他感到古老又新奇,校園內很多隱閉角落,每所課室的設計都不同。英皇書院前身是1857年創立的西角官學堂,後易名為西營盤官學堂。英皇書院現時的校舍建於1926年,坐落於般咸道63A,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官立學校建築,屬於愛德華式建築。校舍採用由英國本土製造的紅磚設計。校園內更有主教山水庫內的羅馬柱建築,具古典美感。
而1915年創立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香港第一所男女同校的中學,校舍於1927年由堅道2號遷到現址。學校初期名為聖保羅女書院,戰後改稱為聖保羅男女中學。校舍依山而建,屬新喬治時期風格,以紅磚建成,配上白色泥灰作裝飾,屋頂為黑瓦金字頂。入口突出部分有橫紋點綴的白色陽台,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
至於聖士提反書院於1903年創立,是專為華人而設的英式貴族學校。當時一批華裔紳商致函港督申辦書院,反映當時華人社會地位提升。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隨後在1906年成立,是全港第一間擁有法定古蹟的中學,當時社會上層華人認為女子要識字嫁人才有體面,故營辦女子貴族學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現時校社於1922年由威爾斯親王訪港期間奠基,中學主樓在1992年被評為法定古蹟,大樓內的木樓梯保養極佳,整體仍保留原汁原味。
本地百年來一城芳華,這些充滿著書卷氣息的古老校園仍然保留古雅情懷,是守護我城風貌的重要保壘。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