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錯數大批棕地「被消失」 力數政府統計「三宗罪」
【文:陳可淳(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近來持續有人重提開發郊野公園建屋,結果引起社會各界反對,全因香港有大量棕地可供使用,政府卻坐視不理。根據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最新調查發現,政府計漏近 380 公頃棕地,擴散情況嚴重,甚至有「越棕越入」的趨勢,逐漸迫近綠化帶甚至闖入郊野公園範圍,如川龍及和宜合村的棕地,但卻在官方數據中不見影蹤。
到底這一切亂象,是如何發生?
政府在 2019 年公佈首個官方棕地數據,辨認出 1,579 公頃棕地。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近期發表的《失棕罪 — 香港棕地現況報告 2021》中,卻發現棕地已擴散至 1,958 公頃。民間採用與政府相若的研究方法,分析衛星圖片及相關規劃資料後整合資料,竟發現政府數漏近 380 公頃。如以其中一半作中低密度發展,保守估計可建約 95,000 個單位,即約十三條彩虹邨的單位數目,約為過往六年公營房屋總落成量。
以上數據反映,本港的「失棕罪」,源於政府花費過千萬、耗時兩年的研究,卻出現「三宗罪」。
第一宗:棕地數據過時多年。
規劃署於研究網站列明,棕地數據資料更新至 2020 年 5 月,惟研究團隊發現不少仍是多年前的資料。例如一位塊位於新田的棕地,早於 2017 年已存在,但政府卻仍在使用 2015 年的衛星圖,因而官方數據庫中完全不見其蹤影。數據時空滯後足足六年,政府又如何掌握棕地現況?
第二宗:缺乏全面的棕地研究範圍。
政府的棕地研究範圍「踢走」了荃灣及葵青區,惟研究發現,該區有 4.7 公頃棕地,部分更越過郊野公園邊界。
第三宗:無視漏計「隱形棕地」。
過往曾被平整或填土,但隨時間長出植被或被植被遮蓋的地塊,在政府眼中卻變成「不存在」。民間團隊翻查過往衛星圖片等資料,辨認出約 70 公頃「隱形棕地」,這些土地生態價值比綠地低,相比郊野或海洋更優先用作發展;然而,政府早已表明不會計及這類土地。
以上三宗罪,不但誤判棕地潛在發展能力,更拖慢房屋供應,令香港人痛失 95,000 個單位,相等於過去六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如政府繼續以此方法研究棕地,只會自食其果,令政策更顯杯水車薪。研究報告終促規劃署就此回應,卻只承認資料有誤,但並不打算更新數據,亦沒計劃重新檢視研究範圍和棕地實況,令人十分失望。政府應盡快處理棕地擴散的漏洞,並善用現有土地資源,停止強推移山填海。
詳情可看「棕環遊」互動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