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戲的編劇和導演都是李駿碩。

2/ 知道李駿碩是因為《赤城頌》,2018年「第五屆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冠軍,劇作曾兩度公演。這是他中七時寫下的劇本,幼稚園殺人事件,以真人真事為藍本,不是推理劇,而是維權戲。

3/ 公演時訪問他,他說最初寫這戲是出於憤怒,現在看《濁水漂流》仍然看到憤怒。

4/ 亦改編真人真事,以2012年通州街露宿者被驅趕事件為藍本。電影中的露宿者除了剛出獄的輝哥(吳鎮宇飾),還有越南船民、性工作者、傷殘人士、難民、疑似SEN青年,儼如基層人士群象,而他們大部份有毒癮,曾入獄。

5/ 吳鎮宇和謝君豪的角色有較多的鋪排之外,其他街友角色出場都是片段式的,沒有太多鋪墊,要一出場便讓觀眾入局,考編、導、演、剪接的功力。朱栢康演有毒癮的釘板佬兼有牌打齋佬,很快便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金都》的成功,令觀眾和製作人都愛看他這一面,在劇場的他有更大的彈性和變化,期望影視觀眾有機會看到。

6/ 吳鎮宇的演法引起討論,他的選擇是連他自己也拒絕的這個角色,也拒絕了觀眾的同情。謝君豪演越南船民的選擇最正路,溫情與同情集於一身,最易牽動觀眾情緒。李麗珍演戒掉毒癮的風塵女子,千帆過盡,不大起大落,由觀眾去感受,是選對了角色。

7/ 有人質疑:吸毒者不在毒癮起時偷東西,卻在「為阿公做嘢」時出手是不合理;以及劇情沒有交代各人吸毒、犯事、流落街頭的原因;這就是編劇和導演有話想說的取捨,不想觀眾因為街友的個別經歷(角色豐富的經歷易引發觀眾聯想,又或為觀眾架上「有色眼鏡」),影響了對「導演的話」的接收。

8/ 蔡思韵飾演的社工何姑娘,李駿碩在多個場合表示她是最接近他本人視角的角色,他對何姑娘的着墨頗克制,不讓她對事件或議題介入太深。

9/ 傳統的戲劇和小說,都有愚者這種角色,介乎於無知與先知的狀態。柯煒林演的木仔/ 清軒,似蛻變自愚者的設定,寡言、不擅於溝通,卻跟拒絕整個世界的輝哥有了connection。他為輝哥腫起的腳偷鞋,又為香氣偷香水,提醒觀眾氣味應該在這個故事佔一個位置,但電影卻將之淡化了。

10/ 木仔和輝哥在地盤高處觀看深水埗,控訴社會的一幕,是焦點之一。卻讓我想起去年訪問深水埗居民,對方指居民未必想那裏被定義為窮人住的地方。

11/ 有人不喜歡近年香港電影傾向社會議題先行,指拍這些只為容易引起關注及贏得獎項。這現象除了是電影人的綜合計算,也是時勢使然。這個時代誰還要看《富貴迫人》和《開心鬼》?由《一念無明》到《濁水漂流》,這些所謂議題電影亦愈拍愈多變化。

12/ 街友們為被不合理驅趕和被沒收進垃圾車的家檔打官司,要求政府賠償和道歉,最後政府只肯賠償不肯道歉,此時大多數街友和社工何姑娘都覺得應該見好就收,輝哥卻不願意,決意打官司打到政府願意道歉。此舉催化街友之間的矛盾。輝哥的執着正是導演想說的,無論任何階層都需要活得有尊嚴,都應該被耹聽和尊重。

13/ 這戲於2019年10月拍攝,引用朋友的講法,那時是催淚彈橫飛的社會。電影和催淚彈事件有沒有特別關係?那種不滿和躁動的時代氛圍,我覺得已被吸納到電影裏。劇本初稿據聞並沒有火災這一場。

14/ 有人覺得《濁水漂流》不夠深刻,在我看來是收貨的。有人將之和過去有關基層的電影如《籠民》、《千言萬語》相對並論,我覺得《濁水漂流》比《籠民》來得深刻和多面向。

15/ 有人嫌它結構鬆散,如果將每個角色都像謝君豪的角色一樣填滿,都按起承轉合鋪展,又會不會惹來其他不滿?雖說,幸福的故事千篇一律,悲慘的故事千差萬別,但在講了和聽了無數故事的人看來,兩邊都難免有cliché。

16/ 與其將《濁水漂流》和李駿碩執導的第一部長片《翠絲》相比,我覺得和《赤城頌》對照更能看到導演的好惡,由新聞系畢業生,走向電影之路,似乎都來自不公社會的感召。

17/ 電影中,木仔吹奏的《Greensleeves》,還有黃衍仁創作的片尾曲,可能有人認為太直接,但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這部不知算不算)多數時候不用太迂迴。

 

作者 Facebook

(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