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義
談起「義」,或有人第一時間會想起公義,也有人聯想到某個武俠故事或黑幫情義。在香港黑幫間,「義氣」同「雷氣」,因「義」與「二」同音,而「二」的香港幫會隱語叫法為「雷」。本週書介以「義」起題,Hong Kong Book Era 便推薦了馬家輝的《鴛鴦六七四》,是作者繼《龍頭鳳尾》後再寫香港幫派,故事承接前作,講述哨牙炳為了陸南才的兄弟之義,留在幫會中,拼命守住其祕密。
貳叄書房則選擇吳禮權的《易水悲風:刺客荊軻》,作者以戰國時期著名刺客荊軻在史書中的形象作為藍本,寫出這部還原荊軻形象的長篇歷史小說。荊軻的俠義風骨一直為後人傳頌。至於解憂舊書店就介紹了Agatha Christie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建議從義節角度欣賞這部經典推理小說。
序言書室推薦日裔學者Eiko Maruko Sinawer 著作《日本暴力政治:流氓、極道、國家主義者,影響近代日本百年發展的關鍵因素》,作者試圖勾勒出暴力在日本自幕末、維新至今的社會及政治運動中(從各種民權運動、地方叛亂、騷動、軍人政變到行刺活動)的關鍵地位。此書以一系列「暴力專家」為研究對象,當中包括為人熟知的「極道」、維新早期的壯士以及戰後反共的極右翼團體等。
最後,田園書屋推薦 Alan Riding的《盛會不歇》,深入探討納粹占領巴黎後當地文化圈的眾生相,原本的歐陸文化堡壘一夜之間風華隱晦,一群作家、歌手、導演等創作者均面臨艱困關卡,在抵抗犧牲與妥協求存間掙扎。
貳叄書房:吳禮權《易水悲風:刺客荊軻》
太史公曰:「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刺客所行的道不管是成功或是不成功,其志向均是極其明確的,也沒有違背過自己的良心而行事,故不忘初心的刺客才能在司馬遷的筆下獲得極高評價。歷代文人均愛歌頌荊軻,為何?只因二字:俠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易水悲風:刺客荊軻》一書以荊軻在史書中的形象作為藍本,寫出這部還原荊軻形象的長篇歷史小說。太史公書立《刺客列傳》,只因為了公義而願意犧牲的人並不多,而俠義風骨在當世是極為罕有的。在這個小人當道、世態紛亂的時代,我們依舊渴望有如像荊軻般的俠客現身,以道義喚醒良知。
解憂舊書店:Agatha Christie《東方快車謀殺案》
義可以是仁義、正義、公義、道義等,最能包含這些義的故事應該是武俠小說。但我對武俠小說興趣不大,我鍾情推理小說,尤其是Agatha Christie。因此我聯想到她的代表作《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故事很有名,可能很多人已經知道故事內容,我認為可以從義節角度欣賞及思考。一宗發生在列車上的謀殺案,與一群看似互不相干的乘客,透過偵探白羅巧妙盤問偵辦,作者細膩的心理反應描繪,使我們在享受著精彩的閱讀過程中,發現這起事件其實是因為公義、正義與道義所致,而偵探白羅最終也以義去處理及結案。故事雖久矣卻從不過時,就是因為義是永恆的哲理。
序言書室:Eiko Maruko Sinawer《日本暴力政治:流氓、極道、國家主義者,影響近代日本百年發展的關鍵因素》
說到「義」,人們或會想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或會想到「公義」,但更多時候會想到黑幫的「義氣」。當然,這種「義」也和「捨身」、「殺身」扣連在一起,不過可以衍生出不同政治性質的行動。不管行動所針對者為誰,都與暴力有關,可以是哥老會對抗滿清政府、親國民黨幫會對抗共黨工人運動,也可以是白衣人對付他們心目中的反政府示威者。在中國現代化的模仿對象日本,暴力對其近現代發展,尤其是政治及社會運動的發展,亦有着緊密的關係,然而不少論者或僅著眼於暴力行動背後的政治意識型態,或著眼於民眾在抗議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武力,或竭力維持日本人的進步、和平形象,一般都不著力討論「暴力」問題。
日裔學者英子‧丸子‧施奈華(Eiko Maruko Sinawer)的專著《日本暴力政治﹕博徒、壯士、浪人、極道、暴力團》,就試圖勾勒出暴力在日本自幕末、維新至今的社會及政治運動中(從各種民權運動、地方叛亂、騷動、軍人政變到行刺活動)的關鍵地位。書中以一系「暴力專家」(specialist in violence,作者借用社會史家查爾斯‧蒂利術語)為研究對象,他們除了有我們熟知的極道(yakuza,即黑幫)外,還有武力維護地盤的博徒(即賭徒)、暗殺及騷擾外國人的志士、維新早期的壯士,以及浪跡於中國和朝鮮的浪人,二戰時的極右翼組織、戰後反共的極右翼團體等,我們可以在書中讀到這些「暴力專家」怎樣為各種政治意識型態(由反政府到支持國家主義、支持泛亞洲主義及反共等)展示一連串血腥行動的軌跡。時至今日,「極道」在日本政壇背後仍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似乎可以引證暴力與現代日本政治發展的確難分難離。
Hong Kong Book Era:馬家輝《鴛鴦六七四》
這本小說是馬家輝先生寫作中的香港三部曲之第二部,承接上一部《龍頭鳳尾》的故事,只擅長管帳的哨牙炳,本是平凡人一個,因緣際會下,竟成為了孫興社的龍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好不容易等到了金盆退隱的一晚,忽然又橫生事端… 「道義」往往是黑幫故事強調的主題,貫通全書脈絡的也是一個「義」字:哨牙炳為了陸南才的兄弟之義,留在幫會中,拼命守住他的祕密;又因為與阿冰有著無法割捨的夫妻之義,一直想方設法離開幫會,中間經歷許多波折。即使是普通的人生,各種的恩義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矛盾衝突。 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於戰後至七十年代的香港,主要場景在灣仔,亦有部分在九龍寨城。除了關於黑幫故事的描寫外,還有大量的香港歷史敍述。作者仿如處身修頓球場的說書人般,將那二十多年的往事仔細道來,重現昔日香港的光景。
田園書屋:艾倫•萊丁 Alan Riding《盛會不歇》
重溫那一頁卑瑣與光輝糾結的共生歷史,原來自由意志繳械的文明舞台上,是沒有公義可言的。本書深入探討了納粹占領巴黎後當地文化圈的眾生相。
一九四○年夏天,納粹鐵蹄壓臨法國巴黎,花都成為德軍「戰利品」。這座歐陸文化堡壘一夜之間風華隱暗,作家、畫家、歌手、導演等文化人士面臨最艱困的選擇關卡:抵抗犧牲?還是妥協求生?
選擇駐留巴黎者,必須在草木皆兵的繪聲繪影中,設法貫注生存的實質意義。人在屋簷下,時代的舞台布幕換成灰淡沉鬱的底色,但精采與光芒不曾稍減,夾摻了矛盾與衝突。有人加入抵抗組織爭一口氣,僥倖未死;也有人遭納粹逮捕,壯烈赴義;還有的人則未讓創作停擺,以才華娛樂敵方──跳舞女郎重登秀場、劇場重新開張、電影放映機再度轉動、親敵派及反納粹作家用筆墨決勝負。在那四年屈辱喪權的巴黎占領歲月中,門內猶見衣香鬢影,門外或許有另一位才子正被帶往集中營關押處決,隨風而逝……
作者是英國資深記者,他用二戰的豐富史料,大量採訪仍在世的書中人,是一本嘔心瀝血的紀實文學,今天讀來,令人更深刻了解到喪失公義後人性的黑暗面。